福建泉州:傳承多元文化資源優勢 建設海絲文化交流樞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華網福州1月5日電 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是重要的紐帶。

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跨越時空的偉大征程中,文化同樣將持續發揮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福建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如何進一步發揮文化推動、輻射、示範作用?日前,有關專家帶著這一課題展開調研,對推動國家戰略層面確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樞紐」地位提出建議。

泉州在古今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與戰略地位

泉州是我國唯一獲得聯合國認定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始發站。

宋元時期,泉州是中國海上零公里,在世界航海史上獨占鰲頭400年的「東方第一大港」,被稱為「中世紀世界貨艙」,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景象,成為沿線各國多元文化交匯交融之地,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全國擁有華僑華人最多的設區市。

一千多年前的泉州是世界經濟貿易和文化中心,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了一個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典範。

今天的泉州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願景與行動規劃中被列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海上合作戰略支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永久舉辦地、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秘書處的永久落戶地。

多元文化推動古代海絲繁榮昌盛和現代泉州經濟騰飛

伴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泉州形成了開放包容、愛拼敢贏的多元文化特質。

一方面,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東西方文化碰撞,特別是宗教自由政策,讓泉州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包容、開放;另一方面,先輩們不畏艱險、漂洋過海的海洋文化性格,傳承給後輩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特質。

泉州多元文化帶來了諸教共存、自由和平、儒商並重、百業俱興的文化氣質,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進步。

(一)「走出去、引進來」的多元文化與國際貿易相互促進、共生共榮,催生東方第一大港、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港緣起隋唐,在興盛的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一起,成為兩個世界性貿易大港。

成千上萬的異國商人紛至沓來,「市井十洲人」是當時的生動寫照。

與貿易相伴隨的,是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諸多文化在泉州廣泛傳播,並與中原文化、閩越文化交匯交融,相生相長。

多元文化帶來了不同宗教和諧共榮。

在泉州城區1005米長的塗門街,道教關帝廟與伊斯蘭教清凈寺緊鄰,而斜對面就是印度正教遺址,方圓一公里內還有佛教寺廟、基督教堂。

此外還有摩尼教(明教)、猶太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其中有世界僅存的摩尼教寺廟遺址草庵。

各種信教群眾長期和睦相處,互不排斥、互相尊重。

與此同時,以媽祖信仰和南音、南戲、南少林、南建築、南派工藝等「五南」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現在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媽祖廟。

「五南」文化也遍及世界各地。

比如有「中國音樂活化石」之稱的南音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今在海外,有泉州人聚居地就有南音社團。

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又促進了國際貿易。

元代泉州國際貿易擴展到100多個國家,貿易網絡覆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大西洋。

香料、藥物等400多種商品源源不斷運入泉州港,從泉州港輸出的絲綢、陶瓷、茶葉等商品也有數百種。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描繪說: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進口量乃百倍於亞歷山大港。

此外,海洋文化的冒險性孕育了敢於走向世界的海商。

當時的泉州海商既是務實精明的商人,也是有膽有識的航海家和冒險家。

(二)改革開放以來,開放包容、愛拼敢贏的文化催生泉州經濟跨越式發展,與絲路沿線國家貿易占比達半壁江山。

1978年,泉州人均生產總值僅為171元,經濟總量在全省倒數第二位。

改革開放後,泉州文化的開放性得到極大解放。

泉州是全國僑親最多的設區市,900多萬泉籍華僑華人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90%以上在海絲沿線;旅居港澳的泉籍鄉親有70多萬人;祖籍泉州的台灣同胞達900多萬人,占台灣漢族同胞近50%。

泉州還擁有世界泉商群體,全球華人富豪榜泉州籍富豪占54席,菲律賓和印尼前五大富豪中泉籍分別占了4個、3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台灣十大富豪中泉籍分別占4個、4個和6個。

泉籍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積極投資家鄉建設,僅港澳台僑累計捐資就超過100億元,為泉州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目前泉州有上市公司100家,擁有安踏、特步、匹克、利郎、柒牌、勁霸、七匹狼、九牧王、鴻星爾克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共有148個中國馳名商標,多年居全國地級(含副省級)市首位,成為全國聞名「品牌之都」。

現在到全國各地投資興業的「泉商軍團」有100多萬人。

201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100多億元,連續17年保持全省經濟總量首位。

今年1至7月,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72.5億美元,約占全市貿易總量51%。

沿線國家和地區累計來泉投資設立企業1559家,泉州企業累計赴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共計48個,投資總額4.54億美元。

以文化力量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做法

文化交流互動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最能打動人心。

泉州始終把推動中華文明、文化、藝術與海外交流作為不懈追求,出台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行動方案》,提出了包括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內容在內的十大行動計劃,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落實行動計劃。

與此同時,泉州本著「以文立城、以文興城」理念,在保護髮掘、繼承弘揚傳統文化中積極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主要有如下做法:

(一)密集舉辦、承辦、參與一系列以海絲為主題的高層次、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動,成為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高地。

2013年,泉州舉辦了世界閩南文化節,隨後3年推動澳門、金門、馬來西亞分別承接舉辦這一文化節。

2014年,舉辦了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首屆中國與阿拉伯城市論壇,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唯一代表城市,參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的絲綢之路與創意城市展覽和《中國一日·重返泉州》活動。

2015年,承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第三屆文化的力量論壇。

2016年,承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海絲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

(二)傾力保護髮掘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特別是全世界閩南人守住承載傳統文化基因的精神家園。

一是立法保護海絲史跡。

福建省政府出台《「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泉州市出台《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二是牽頭推動我國多個城市海絲聯合申遺。

海絲申遺展示總中心落戶泉州。

泉州列入海絲申遺的遺產點有14個,占全國總數近一半;三是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評。

泉州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10處,其中國家級31處,有博物館71個,約占全省總數1/3,其中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為國家一級館。

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34個,文化遺產總量占全省半壁江山,居全國前三位。

南音、提線木偶等4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是我國唯一擁有全部三大類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城市;四是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我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有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五是實施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將在保護古城文化生態、延續千年文脈的前提下,有機融入當代藝術元素,營造新型多元文化業態,再現「市井十洲人」盛況。

現已建設一批以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地標;六是實施古港轉型升級行動,目前正採取一系列措施將刺桐古港轉型升級為海絲文化展示、海絲文化產業開發、海絲文化主題休閒娛樂的重要基地,成為泉州融入海洋、面向世界的標誌性經濟文化港灣區。

(三)有「戲窩子」美譽的泉州形成了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等諸多古老劇種在絲路沿線交流往來的長效機制。

泉州享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美譽,是中國南戲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泉州至今已舉辦11屆國際南音大會唱,每一屆都有海內外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南音會館參加。

梨園戲走出國門,2014年在法國巴黎巡演經典劇目《董生與李氏》時,邀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赴法巡演的導演,向女主角致以雙膝下跪的答謝禮節。

泉州先後舉辦了四屆國際木偶節,木偶戲足跡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市木偶劇團、梨園戲傳承中心成為泉州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品牌。

(四)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打造承載絲綢之路精神的文化藝術博物館。

亞洲園已於2015年建成開放,以公共藝術形式打造海絲文化交流平台,集中展示海絲沿線國家的文化精華和文明標誌,表現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絲綢之路的盛況。

這是亞洲唯一一個以海絲為主題的藝術公園。

(五)著力推動媒體走出去、引進來,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泉州晚報作為國內首家推出海外版的地市報,在菲律賓由《商報》同步印刷發行,與《美國僑報》《歐洲時報》《大洋日報》《華僑新聞報》等華文媒體分別合作開設《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專版,與《台灣導報》合作開設泉州專版。

泉州廣播電視台與漢雅星空合作開設閩南語節目泉州頻道,與黃河電視台聯辦《中國—泉州》欄目,多次在澳門、台灣、美國、菲律賓等電視台合作舉辦《中國泉州電視周》活動,同時還創作一批優秀的外宣電視節目,與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共同組建福建海絲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向世界講述100個泉州故事。

泉州所轄的晉江市開設晉江英文網站,在香港衛視設置《晉江印象》專題,通過東森電視台、《台灣聯合報》等多個媒體平台推介晉江。

關於將泉州定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樞紐城市」的七點建議

「文化因交流而豐富,文明因互鑒而多彩。

」為推動海絲先行區建設,更好地發揮文化在推動海絲建設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建議在國家戰略層面將泉州定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樞紐城市」,具體考慮如下:

(一)堅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動泉州多元文化價值觀與絲綢之路精神的對接、融合。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薪火相傳的絲綢之路精神。

作為泉州多元文化主要載體的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融合了閩越、中原、海外等諸多文化精髓,體現出來的海納百川、百折不饒、愛拼敢贏、追求和平的核心價值觀,已成為海峽兩岸及全世界閩南人共有的精神家園,完全符合絲路精神核心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因此要千方百計發揮閩南文化紐帶作用,積極向海絲沿線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華裔新生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實現民心相通、價值認同。

(二)繼續深化主辦、承辦和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世界閩南文化節等重要文化交流平台。

繼續加強同文化部等部門的聯繫,更主動融入國家文化外交工作大局。

抓住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的重大機遇,把藝術節辦成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溝通的重要平台與橋樑。

繼續主動、積極參與中外著名文化藝術節活動。

(三)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文獻資料庫,繼續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藝術公園,加強海絲文化研究。

一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建設代表中國、具有國際水準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並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為核心項目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打造國際級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對海絲歷史資源進行集中挖掘、展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二是收集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有關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文獻數據,形成涵蓋古今中外、權威準確的海絲資料庫;三是建設海絲研究高端智庫,增強對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基礎性研究,努力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四)建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傳承好閩南語,做好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一是創新工作方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重點經營好「五南」文化品牌;二是保護和發揮好閩南語作為傳承閩南文化的載體作用。

全球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7000 多萬人說閩南語,應創辦閩南語研究機構,加大閩南語教學推廣力度,多創作優秀的流行閩南歌曲;三是設立聯繫僑商僑親的閩南文化交流區,建立海外華僑華人傑出青年聯絡平台,統籌做好二代、三代海外華裔青少年夏(冬)令營工作,推進宗親文化和青少年交流,增進人文情感交流與融合;四是建立申遺城市同盟,完善聯合申遺協定和同盟章程,做好申報文本編制、文物修繕、環境整治、遺產點保護規劃編制、展示監測基礎工作等重點工作,加強海絲申遺宣傳。

(五)以創新理論、創新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新展示、再創造,不斷推出體現兩個效益的高水平作品。

沒有創新的保存是陳舊的,使用與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

為讓海絲沿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歡中華傳統文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作品:一是用現代語言講述傳統文化,吸引國內外大師創作文化精品,創作具有獨特海絲印記的現代精品;二是創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宣傳方式,積極利用3D列印、VR技術、電腦渲染、網絡信息等技術提升傳統文化的感染力、親和力和傳播力;三是應與國際接軌、遵循市場規律創作生產適合對外傳播的文化產品。

(六)進一步提升做好外宣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主動融入國家外宣工作大局,增強對外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積極摸清海外受眾的關注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傳播內容、傳播方式;二是在鞏固服務海外閩南人的基礎上,有步驟地擴大對其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和其他族群,特別是當地主流族群的外宣推介工作;三是積極加強外宣隊伍建設,吸收海內外專業人才組建對外傳播專家智庫;四是探索組建對外傳播文化公司,以市場化方式更加精準地做好外宣工作;五是積極將外宣工作融入全局工作中,力爭取得國家在政策、投入等方面的支持。

(七)加強對外文化專業人才和翻譯隊伍建設,為文化工作者走出去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首先,目前泉州文化企事業單位多數職工都是藝術專業人才,管理、營銷專業人才相對較少,外向型、複合型文化經營人才更是匱乏。

應培養、引進一批既對中華文化,特別是泉州文化充滿了解和自信,又了解國外文化歷史,熟悉國際文化交流現狀,懂得國際文化貿易規則,清楚海外文化市場需求,具備良好外語交流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其次,應加大翻譯人才特別是高級翻譯人才的引進、培養力度,建立留學人員翻譯志願者隊伍;第三,應為文化工作者到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正常的文化交流活動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目前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存在報批手續時間跨度長、程序多、人員受限等困難,造成一些交流項目難以實施或倉促成行,還有不少臨時交流意向因審批時間問題而中斷。

(陳鐵晗 劉偉 李強 郝覺民 彭映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海絲申遺」泉州宣言》有望簽署

光明網11-14 09:55顯示圖片藝術節期間,泉州將舉行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暨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九城市文物精品聯展,呼應國家「一路一帶」發展戰略。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