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這麼多高科技,居然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科技樹點歪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青銅卡尺
就看到如此精緻設計的卡尺,誰會想到這是我國出自漢代王莽時期的文物。
青銅卡尺,是於漢代王莽時期的一種工具,固定尺通長13.3厘米,固定卡爪長5.2厘米、寬0.9厘米、厚0.5厘米。
現收藏揚州市博物館藏。
是國家一級文物 。
自1992年5月在揚州市附近出土此類文物,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數學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實例,因此,彌足珍貴。
還有網友戲稱,青銅卡尺的出土,為王莽穿越提供了真實物證...
戰國水晶杯
上圖為水晶杯,出土於戰國時代。
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
收藏於浙江杭州博物館。
出土時位於杭州城北的半山一帶,杭州的傳統墓葬區,密集分布了歷 代古墓葬。
就這樣的造型,一看就是玻璃杯...先不論材質是不是玻璃,就這造型,是不是有點太穿越了?
戰國水晶杯是什麼材質
此杯是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國內罕見,是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較大的一件。
中國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捧在手裡讚嘆:「國寶!絕對的國寶!」
戰國齒輪 與 西周車部件
就看這幾張圖,就能想像我國古代並不僅僅有木匠魯班好吧。
就戰國齒輪的這個造型,大家可以想像在當時是工作於什麼樣設備?或者有大神,評論科普一下吧。
被中香爐
好的,這會來奢侈品了。
這就是我國古代貴族睡覺時候用的暖寶寶吧...大概...
我們古代生產力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於是沒有暖氣。
所以富貴人家的小姐睡覺時候,大多都會拿一個這樣的被中香爐...大概用途是薰香或者抵禦大姨媽來襲吧。
大家可能會問,這種東西裡面能燒火嗎?不會扣出來燙傷自己?
好吧,首先還是來一段度娘的背景介紹。
被中香爐是中國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爐。
又稱「香熏球」、「臥褥香爐」、「熏球」。
它的球形外殼和位於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兩層或三層同心圓環。
爐體在徑向兩端各有短軸,支承在內環的兩個徑向孔內,能自由轉動。
同樣,內環支承在外環上,外環支承在球形外殼的內壁上。
爐體、內環、外環和外殼內壁的支承軸線依次互相垂直。
爐體由於重力作用,不論球如何滾轉,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態。
在唐代貴族的生活中,已經普遍地使用銀熏球。
唐代以前的熏球實物目前還沒有發現。
《西京雜記》卷上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滿燈……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
本出房風,共法後絕,至緩始復為之。
為機壞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
」
香爐是如何實現平衡工作的。
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要使一個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是採用支點懸掛。
香薰球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將香盂懸掛在兩邊各有一個軸孔的內持平環中,當內持平環呈水平位置時,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後輕微晃動而不會左右傾斜翻倒。
但僅用一個持平環是無法避免香盂向軸向方向傾斜翻倒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在軸向再做一個較大的持平環,將懸掛香盂的內持平環懸掛在外持平環上,並使兩環的軸孔正好垂直,軸心線的夾角為90度。
這樣,內持平環能避免香盂前後方向傾斜;外持平環則能防止香盂(包括內持平環)左右傾斜。
盂心隨重心作用,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無論薰球怎麼轉動,盂內的香料都不會撒出,可置於被中或繫於袖中。
銀薰球的這種結構完全符合現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儀原理。
羅盤就是懸掛在一種稱為"萬向支架"的持平環裝置上。
這樣,無論有多大風浪,船體怎樣擺動,也無論在怎樣複雜的氣流中,飛機如何顛簸,羅盤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確保正常工作。
手機應用這個平衡原理最為廣泛
就目前我們應用這個原理最多的設備,就要數大家人人必備的手機了。
手機中的軸心儀配置,就是為了讓手機知道自己是否處於豎立還是橫置狀態。
當然手機的平衡裝置,比被中香爐要精密太多。
但我們從中也能看出古人的智慧是何等高超。
關注「九弓子」,更多前沿科技,實用設計
考古挖掘的4大文物,每件都像是穿越者留下,專家至今無法破解!
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古代中華民族創造了非常璀璨的文化成果,而現在人們想要了解古代文明,除了翻閱史書,就是考察古遺址。隨著考察的深入,考古學家發現很多逆天神物,這些物品明顯不是那個時代所能創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