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收藏實現近百億身價——馬未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論誰提起古玩界的收藏大家,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了馬未都。

馬未都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在古玩界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

1996年10月,在馬未都的奔走下,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准成立。

它是國內第一家成立私力博物館。

2008年的百家講壇的《馬未都說收藏》更是讓他被人廣為熟知。

也成為了中國古玩界的第一號好代言人。

而通過這麼多年玩收藏馬未都也成國內最出名的收藏大拿,擁有數十億的身價。

小編交流微信:13167075256

馬未都的收藏起於文物在中國社會幾無蹤跡的時候,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末,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會心理上的雙重改造。

在背棄的社會評價中,它的身份變得矛盾、模糊,自我否定,它的命運處在一種畸形的文化結構和社會心理中。

80年代初開始收藏的馬未都們其實是享用了過去長期文化破壞的惡果,他們在10年內以抄底的低價買進,得以成就批量收藏。

他們的輝煌成功彰顯了一種價值的回歸,但對比相對命運坎坷的前一代,這種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許又顯得那樣不公正。

但歷史總歸是歷史,文物無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釋,而是昭示。

如果說近30年文物被裹挾在升值的交響中,那麼前30年的命運則絕不僅是嘆息與唏噓所能概括。

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並且趕上了好時候: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一個碗3塊錢,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夠買好多碗了;擱在現在,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

在物求人的年代,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經不怎麼收藏了。

馬未都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轉化,也玩味出收藏界這個領域裡的人生哲學。

很多人都不清楚馬未都哪裡來那麼多錢買古董,其實馬未都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賣中藥材是個暴利行業,一個月能掙七八萬塊錢,靠賣藥掙來的錢玩古董。

因為當時在出版社,不敢跟人講自己做買賣,但給人的印象就是馬未都有錢,就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馬未都很懷念上世紀80年代四處買古董的歲月,比如去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哈腰就能揀到。

現在沒有了,到處都是雷。

「就是等於你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森林裡都是大蘑菇,隨便采,現在都是毒蘑菇。

」馬未都說。

而且,馬未都是第一個從國外用貨櫃往回買文物的人。

對文物的鑑定,馬未都認為把假的看成真的並不丟人,幾乎所有的大收藏家、大鑑定家都出現過這樣的錯誤,因為作偽程度不斷提高,曾經一次看錯不要緊,以後再也不會看錯。

隨著文物收藏熱的興盛,造假做局越來越普遍,有些局做得非常逼真,就是好萊塢的導演也要甘拜下風。

馬未都經常被請去做鑑定,見過很多新時期做局手段,比如「造墓」就是很普遍的一種。

馬未都說:「我認識一個西北的商人,他送我一批古董。

我說你這都是新的,我不要,他說馬先生你放心,這都是我親自下去拿出來的,我們開著越野車,開了好幾天,風餐露宿的,到那兒都沒有人跡啊,好容易找到那墓道,現挖,那怎麼可能假呢?我說那怎麼就那麼准,就你們到那兒,下去就給挖出來了?你怎麼知道那兒有?其實全是假的,全是他們埋的,埋的都不是一個朝代的,但他被誆過去,還堅信不疑。

然後他還跟我說,你沒有去過現場,你不懂。

他認為你不懂,堅信不疑,這種人挺多的。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

其實不然,在馬未都看來,今天的事業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是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

正是因為當年的「執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著,他又把這「悟」通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著書和百家講壇,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熱愛收藏的人們。

謹以此篇向心中存有收藏夢想的廣大民間藏家致敬!

誠邀廣大藏友更多交流微信:1316707525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