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薩爾:在保護中還原一個真實的北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庭西大寺遺址。

本報記者 雷曉斐攝/光明圖片

北庭故城遺址中出土的文物。

本報記者 雷曉斐攝/光明圖片

「眼前是一無所有,胸中卻氣象萬千」,來到矗立於天山腳下的北庭故城,一種震撼撲面而來。

漫步荒野城中,殘存的城牆、坍塌的城門、靜謐的佛寺,仿佛訴說著一段充滿故事的過往。

這裡曾是唐朝統治和管轄天山北麓地區的重要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而後作為高昌回鶻政權的夏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歷經歲月淘洗,故城已然斷壁殘垣,滿目瘡痍。

北庭故城遺址位於現在新疆吉木薩爾縣城北偏東約12公里處。

據文獻記載,遠在兩漢時期,北庭地區就建有金滿城,是當時西域的車師後國王庭所在地。

唐代發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公元712年設置北庭都護府,以此地為治所,統轄北疆廣大地區,所以稱作北庭。

宋代此城為高昌王的行宮,元代為別失八里帥府。

在雄峙於天山北麓六百年後,從十四世紀中期開始,北庭故城逐漸衰落,十五世紀前期毀於戰火之中。

日前,北庭故城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研討會暨北庭學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新疆吉木薩爾縣舉行。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如何在保護傳承中對北庭故城實現展示利用,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故城形制有待釐清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榮新江在《絲綢之路上的北庭》一文中指出,「故城遺址周邊發現的紙本文書很少,文字材料只有一些碑刻殘片和回鶻時期佛教寺院的題記」。

由於史料有限,北庭城的考古發掘工作對人們了解北庭城的歷史就顯得十分重要。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成果看,北庭故城城址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城分內外兩重,外城周長為4596米,內城位於外城中部略偏東北,城牆周長3003米,全城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

城四隅築有角樓,牆外築有高大的敵台和密集的馬面。

據悉,歷史上的城池大多把南門作為正門,但北庭故城卻以東門為正,朝廷來使都會從東門進入。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認為,如果認可北庭城東門作為正門的格局,那麼目前的北庭城形制就需要討論。

因為從目前的勘探結果看,北庭故城城址東部區域與東河壩水系的歷史位置關係尚不明確。

陳凌就此大膽地提出設想:北庭城的規模比現在要大,城址的東部區域並不局限於目前河灘地以西,而應該沿著現有城牆遺址的走向向東延伸。

如果陳凌的設想成真,那將顛覆對故城形制的既有相關研究。

在考古界,每一個新觀點的提出,必須要有切實的發掘成果作為支撐。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看來,北庭故城遺址和形制歷經數代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未經考古發掘不能輕易下結論。

這也對北庭故城今後的考古發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會專家紛紛指出,應該給北庭故城「一支帶不走的考古隊伍」,只有長期堅持考古發掘,才能逐步摸清北庭故城遺址的基本形制、城市功能布局、宮殿區域等問題。

令人欣慰的是,在北庭故城遺址長期考古發掘實踐中,當地文保工作者在專業考古隊的帶領下,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考古技能。

而北庭學研究院的成立,也為北庭故城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遺址展示方式待尋

2013年,北庭故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次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庭故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何使遺址以最適宜的方式呈現於世人面前,是目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一大關鍵性問題。

對於北庭故城遺址而言,以何種方式進行對外展示,在結合經驗的同時,需要結合遺址本身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新路。

作為北庭故城遺址重要的附屬建築,北庭西大寺是我國唐、宋、元時期的一座佛寺遺址,因坐落於故城之西而得名。

這座曾經在風雨中裸露的佛寺,如今被南北跨度約97.5米、東西長65.3米、高24米的鋼構展廳嚴密地包裹著。

與會專家認為,封閉保護讓西大寺遺址免受雨水沖刷、風吹日曬,但是封閉展示也會讓遺址的小環境發生變化,其濕度、溫度的控制就顯得十分重要,否則對遺址本身會形成新的傷害。

這已經不單單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在專家們看來,不論是採用高科技影像復原、異地選址重建抑或是就地原址呈現,所有展示方式的前提是對北庭故城遺址有準確的界定、對遺址的建築有可靠的發掘依據、對城市的功能布局有基本的了解。

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北庭故城的考古發掘力度。

作為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旃此次受邀擔任北庭學研究院的首任院長。

在他看來,保護與展示利用是世界遺產事業,也是我國當前整個文化遺產事業的重要方面,對大遺址只是單純考古發掘的局面已不再是這一綜合事業的偏向。

但是,「文化遺產不容失誤,一旦損失,無可挽回,必須嚴格遵循相關的專業理念,嚴謹的學術依據,依循相應的法規、程序」。

保護遺產任重道遠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鍵節點,北庭故城見證了唐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古代商業貿易的繁榮興盛,也見證了西域地區多民族的交融交流。

吉木薩爾縣委書記郝擁軍表示,吉木薩爾將充分發掘北庭故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努力將其建設成為絲綢之路人文景觀帶的核心旅遊區。

對於北庭故城而言,沒有對遺址的有效保護就沒有一切。

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了對北庭故城遺址的保護力度,遺址監測預警體系、遺址安全技術防範系統等項目相繼完成。

據吉木薩爾縣縣長王燕介紹,目前遺址重點保護區內的136戶拆遷戶已全部拆遷,遺址區內的過境公路已完全封閉,電線、電纜等傳輸線路遷移工作全面完成,遺址區內建築垃圾清理及墳塋遷移工作全部結束。

雖然北庭故城的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不容迴避的是,由於故城遺蹟長期處於露天狀態,風化、雨蝕、蟲洞和人為破壞依然在威脅著遺址的安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被應用到遺址保護的工作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常年帶隊參與北庭故城考古發掘工作。

據巫新華介紹,考古隊利用現代物理科技勘探手段可以在不破壞遺蹟本身的情況下獲取地表下遺蹟信息。

目前已通過多種物理勘探方法發現遺址中埋藏在地下的房屋建築遺蹟、城牆、灰坑及遺址中的地下金屬埋藏物等。

「雁塞通鹽澤,龍堆接醋溝。

孤城天北畔,絕域海西頭。

」這首《北庭作》是唐代詩人岑參擔任北庭節度使判官期間留下的詩作。

面對這座有著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的千年故城,今天的我們應當繼承好歷史的饋贈,在保護中不斷探尋這座西域重鎮背後的故事,還原一個真實的北庭。

(本報記者 雷曉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庭故城考古重大發現成吉木薩爾旅遊新亮點

新疆網訊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北庭故城進行考古發掘,首次確認北庭故城外城為唐朝建築,這一重大發現使北庭故城聲名大噪,同時也成為帶熱當地旅遊的一個新亮點。北庭故城遺址位於吉木薩爾縣以北...

新疆吉木薩爾成立北庭學研究院

助力北庭故城遺址研究與保護光明日報新疆吉木薩爾6月23日電(記者雷曉斐、王瑟)22日,世界文化遺產北庭故城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研討會暨北庭學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新疆吉木薩爾縣舉行。據悉,北庭學研究院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