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800年前沉睡的記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新社陽江2月10日電 題:喚醒800年前沉睡的記憶
中新社記者 殷田靜子
約800多年前,一艘滿載著工藝精美的陶瓷以及各式風格獨特金銀銅器的商船,駛離港口,一路航行,欲把這些商品銷往國外。
但也許是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又或者是超載等不明原因,這艘船沉入了陽江市附近的南海海域內。
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聯手在陽江附近的南海海域搜尋一艘東印度公司輪船,但陰差陽錯,他們從海底打撈出包括瓷器、銅器、錫器等200餘件文物。
經考察後,這些文物出自一艘宋代沉船,這艘船就是震驚中外的「南海一號」。
這艘殘存長度30.4米,寬約9.8米的船,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載文物最多的中國古代遠洋商船。
因而如同敦煌的發現對於陸上絲綢之路的標誌性發現,這艘船被譽為「海上敦煌」。
突破重重困難,耗時20年,「南海一號」以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原址保護、就地展示」保護方案,於2007年12月22日成功出水。
據專家介紹,這過程中的每一個舉措都是世界性的創舉。
而「南海一號」的打撈和挖掘,也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里程碑。
1987年發現沉船時,中國水下考古正處在起步階段,無法完成獨立打撈。
幸於約2001年獲得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的贊助——提供資金、捐贈裝備、幫助培養一批水下考古人員,加快了揭秘「南海一號」神秘面紗的進程。
宋代繁榮的承載體
「南海一號」現存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博物館)的「水晶宮」內,船上的文物發掘仍在進行。
觀眾可透過集氣罩看到考古現場,並親眼目睹文物出土的過程。
「香港新聞界一帶一路採訪團」10日走進「南海一號」的展示館內,一股混雜著海泥和化學藥劑的味道就撲鼻而來。
博物館館長曾超群說:「這都是800多年積澱下來的海泥,正是因為有它們的保護,船內的文物才沒被海水侵蝕以致腐爛。
而化學藥劑則是防腐蝕用的。
」
自2013年11月28日發掘至今,附在古船上層1到2米的淤泥已基本清理完畢,船頭和兩側的松木船舷露出了「真容」,已清理出文物1.5萬件。
在現場可清晰看到,船上第一層的14個貨艙內,還有數萬件以瓷器為主的文物等待被清理,而在這之下還藏著更多文物。
據專家初步估計,「南海一號」的文物總共約有6至8萬件。
曾超群說,這些文物造型精美、做工精細,如有用來吃手抓飯的大碗、用來裝酒的大缸、用來裝香料的小瓶等瓷器,多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還有數量眾多的銅錢、絲綢、銀錠以及大宗貨品交易使用的金箔等,無不彰顯宋代海洋貿易的繁榮。
文化交流的帶動者
「南海一號」的打撈行動歷時240天,連保存工程一起共耗資約3億元人民幣,同時有眾多海外專家也參與過研究。
曾超群表示,在日後的挖掘過程中,仍會邀請各國包括法國、智利、韓國、土耳其、日本等國的專家過來一起探討交流。
他說,「南海一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也是反映當時商貿繁華的重要佐證。
其發掘不僅對文物保護及研究有重大意義,隨之打撈起來的淤泥和動物殘骸都會保留下來,對環境和海洋生物研究也有幫助。
曾超群希望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以「南海一號」為載體,帶動陽江在旅遊、文化、特別是考古方面的交流合作。
而「南海一號」也可通過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對「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有重大幫助。
因「南海一號」正在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博物館正在實施申遺保護展示工程,出水文物及船身並未能向公眾展示。
2017年6月28日,博物館將完成對整個「水晶宮」的保護工程,再重新對大眾開放。
屆時,觀眾在考古現場觀看文物提取過程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更立體地從多方面了解「南海一號」的相關知識。
(完)
揭秘世界上最古老的沉船:南海一號被發現
據媒體報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古沉船「南海一號」,因其本身價值和承載的眾多文物而備受海內外矚目。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一號」考古隊領隊劉成基23日在陽江表示,「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