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虹:現在主要是創作小說 而非寫劇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去年一部叫《百鳥朝鳳》的文藝片名噪中國影壇,這部由吳天明導演的電影原著來自貴州作家肖江虹的同名小說,而這位70後年輕作家4月28日現身成都,他在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頒獎現場領取了沉甸甸的小說類主獎和5萬元獎金。
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肖江虹感嘆的稱:「吳導的電影也是由我擔任編劇,但寫劇本和寫小說完全是兩回事,我寫完劇本後差不多一年時間都無法進入到小說創作狀態。
今後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小說創作上吧,寫劇本只能算是業餘愛好。
」
關照往生與現實 《儺面》贏得大獎
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小說類評選競爭激烈,最終肖江虹的《儺面》最終脫穎而出,在頒獎前的網絡投票中,它共獲得近5000票。
《儺面》是去年首登在《人民文學》的一個中篇小說,「華語青年作家獎」組委會給出的獲獎評語是:「採用民俗敘事路徑,記述了最後一個儺面師之死,反映了貴州邊地獨特的文化民俗景觀和傳統崩塌過程中的世道人心。
……作家採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讓時間流轉,使先人的往生與現實的關照完美融合,達到了珍視生命而又溢出現實的藝術效果。
」
寫前先田野調查 最大限度抵達真實
肖江虹在現場感慨地說:「對於我來說,今天是個好日子。
很高興《儺面》能獲得這樣一個特別純粹的文學獎項。
《儺面》這個小說,我寫得很辛苦,前前後後寫了兩年。
光田野調查就做了六七萬字,比小說字數還多。
特別是小說中涉及到的大量儺戲唱詞,都是儺面師唱一句我記一句,很多段落還得重新加工和梳理。
」他稱,不過自己喜歡這種有難度的寫作,它能讓作品更大限度抵達真實,同時也能讓文本獲得某種飛升的可能。
完成民俗三部曲 記錄消逝的風物
2013年,肖江虹寫了《蠱鎮》、2014年寫了《懸棺》,2016年又寫了《儺面》,三部小說都是以貴州邊地民俗民風為題材。
他表示,這三個作品對自己的寫作意義重大,「它們讓我看到了文學更為豐饒和開闊的那一部分,同時也讓我找到了漢語敘事的優良傳統。
我記錄這些消逝和即將消逝的風物,不是吟唱輓歌,而是想努力把曾經打動我們的鄉村詩意記錄下來,讓讀者能看到祖先們在遙遠的過去曾經擁有的偉大的想像力和誠摯的包容心。
」
寫作以慢取勝 希望捍衛漢語尊嚴
相對於大多數青年作家而言,肖江虹並不是屬於那種高產型寫作者,不過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
他自己也說:「當然,一兩年寫一個中篇小說,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特別是青年作家來說,是讓人沮喪的。
在這個速度決定一切的時代,這種寫作方式顯得如此的不合時宜。
我經常告誡自己,慢一點,再慢一點。
」在他眼裡,文學作品的生產關乎著創作者的尊嚴。
「我希望自己在文學創作上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
對文本的苛刻,讓我經常會有很大的挫敗感,特別是近幾年,每寫完一個作品,都有揮之不去的幻滅感。
不過我還是相信緩慢的力量,慢下來,認真一點,仔細一點,是希望自己的寫作能為捍衛漢語的尊嚴做哪怕那麼一點點態度上的貢獻。
」
感謝「青年作家獎」 讓自己充滿信心
《百鳥朝鳳》之後,肖江虹再也沒有觸電當編劇,他笑著說:「要拍我的作品,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現在電影市場是被資本綁架,我的小說並不是那種商業片題材。
」他還認為,人類就是這樣,一程一程往前趕,該逝去的終究要逝去。
但是我們在疾步前行的過程中,還是應該適時停下腳步,回身看一看那些身後的景致,這對我們繼續前行不無裨益。
對於青年作家獎,肖江虹說:「我相信任何作家的寫作,都是需要鼓勵的,這一點對青年作家尤其重要。
非常感謝這樣一個針對青年作家的獎項,讓一個對自己苛刻的寫作者得到了及時的肯定和尊重,也讓自己對未來的寫作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最後,感謝文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