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未曾見過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張勇

《羋月傳》中有這樣的劇情:楚國戰敗後,秦國王后收到「紙」家書。

該電視劇中屢次出現關於「紙」的劇情,引起了觀眾的諸多非議。

專門請歷史顧問的《羋月傳》真的不知道那個時代尚未產生紙嗎?答案顯然不是,經過長時間追劇以及仔細觀察出現「紙」的片段,筆者發現那不是紙。

慢慢追劇發現,那真的不是紙張,從該「紙」的柔軟程度可以看出。

相反,戰國時期,甚至更多的歷史時期,王公貴族會使用絲帛作為文字的介質。

不過,絲帛的造價高,普通人根本無福消受。

所以,使用絲帛傳遞消息的人物,一般都是王室宗親或者有錢人。

直到西漢,無論是長沙馬王堆漢墓,還是正在發掘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都是竹簡和木牘,不見紙張,馬王堆漢墓裡面還有帛書,帛不是紙。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帛的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當然那時候的帛未必用來寫字。

所以,作為秦宣太后的羋八子肯定是沒見過紙的。

歷史認可且有據可考的紙,最早出現於西漢的甘肅,當時是麻紙。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製作出來紙張。

據稱,蔡倫製作的紙張是粗紙,書寫效果差、售價高,並沒有被普遍接受。

1957年,在西安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紙,稱之為灞橋紙,這是直接文物證據中最早的紙張,其成分為大麻和苧麻纖維,並不利於書寫。

紙的出現到普遍使用經歷了一段歷史,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被人們普遍接受。

當時的紙種類繁多,諸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棉紙、麻紙、布紙……紙張種類不同,原料、工藝、特點、售價不一。

北宋仁宗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流通進一步證明了在北宋時期,我國在造紙術上的發展。

1924年,新疆鄯善出土了一批文物,在其中發現了《三國志》這部書的殘卷,是寫在紙上的,共有80行,1900多個字。

經過考證,這部紙寫書的殘卷是晉朝的陳壽在其所著《三國志》成書後不久,親自抄寫在紙上的。

陳壽生於公元233年,卒於公元297年,他寫的《三國志》史料豐富,人物生動形象,史實清晰詳盡,文筆流暢優美,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史學和文學作品。

可惜的是,這部寫在紙上的《三國志》殘卷原件莫名其妙地流落到了日本,使國內學者深感遺憾。

現在,我國國內僅存有其影印本。

1965年,考古工作者終於又發現了這部《三國志》的紙寫殘卷。

當時,在新疆吐魯番的英沙古城南面的一座佛塔遺址中,出土了一些文物,其中竟然也有《三國志》的紙寫殘卷,和1924年在鄯善發現的內容並不相同,這次在吐魯番發現的紙寫《三國志》殘卷有40行,570多個字,內容是《孫權傳》,而且,還存有建安25年和黃武元年的前三分之一,用隸書寫成,書法精美,殊為珍貴。

經過考古專家的認真考證,這部《三國志》的紙寫書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寫書,因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比這部書年代更早的紙寫書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帛書欣賞,養眼

帛書,又名繒書,是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將文字、圖象及其他特定的符號寫繪於絲織品上),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中國春秋戰國至漢代有大量的帛書,出土的帛書較著名的有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