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始皇陵無人敢動的原因——始皇陵是華夏龍脈所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歷經時間長河的洗禮,有著諸多偉大的發現,也有許多難以解釋的謎團,時間是把殺豬刀,抹去了太多的歷史。

我們常常說我們是中華兒女華夏子孫,但是在現存的史料中是沒有夏朝的歷史記載的。

因為早在秦始皇掃平六合,一統中華是就曾下令焚書坑儒,毀掉六國的過往歷史以穩定政權。

早在上世紀就有些人就提出疑問,秦始皇將這些歷史都毀滅了,是否還有一些遺留人間呢?如果有又會藏在哪呢?於是就順理成章的提到了秦始皇陵里文物的開發問題上來,但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一直都處於提出而已,按理說21世紀科技如此發達,宇宙飛船都造起來了,還開不了一個墓嗎?這其中又有什麼玄機呢?

秦始皇陵修建於前246年,歷時39年,到公元前208年建造完成,是秦始皇「七大工程」其一。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墓。

1965年,陜西省文化局長的武伯倫率先提出開挖秦始皇陵,郭沫若等聽到之後,非常高興,畢竟是知識分子,而且是具有反封建反官僚的先進知識分子,所以就想看看秦始皇陵里究竟埋藏什麼,歷史上的謎團是否能在秦始皇陵里找到答案。

於是,郭沫若想憑藉和周總理的交情,說服總理支持他。

儘管郭沫若說了很多好處,但周總理只說了一句話:「十年之內別提此事」,給否決了。

這就留下了許多的想像空間。

其中就有人提到了一個說法——始皇陵,華夏之龍脈也,動之恐華夏國運有失!

這句話還真不是空口白牙說說的,據史料記載,在秦始皇陵竣工的時候,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警示後世:「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

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

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

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鑒,仙魔鬼神共聽之!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事實果真如此嗎?

現在看來那龍脈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況且共產黨員是反封建迷信的,何況是周恩來總理那種等級的共產黨人,所以因為這個不動始皇陵說不通。

秦始皇這句話震懾了2000多年,沒人敢動他的陵墓,果真是因為建立在龍脈上,對中華影響甚大?或許,事情沒有這麼玄乎,而是因為開挖的技術難題,和後續保護才是周總理否決的原因。

1、秦始皇陵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被稱為秦國七大工程之一,再加上幾千年的地質變化,就更加複雜了,所以開挖難度肯定大。

2、始皇墓機關重重,這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是有體現的: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即使很多機關由於年代久遠損壞了,開發始皇墓的難度還是不小的。

3、秦始皇墓里含有大量的水銀,模仿日月江河,所以貿然進行挖掘,會極大的破壞周圍環境。

4、秦始皇陵規模龐大,一旦挖掘,就要注入大量人力物力,當時不具備這種條件。

5秦始皇陵中有大量文物,一旦出土,就需要相應設施和條件去保護,否則還不如留在地下。

而當時的中國歷經多年的戰爭,國內和國際的環境都不是很平靜,文物走私屢見不鮮,所以文物留在地下更安全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為何無人敢挖?只因嬴政一句遺言

【九門侃史第127期】秦始皇,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嬴姓,趙氏,名政,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

秦始皇臨終前遺言,使皇陵2000多年安然無恙!

華夏文明歷經數千年,經受風吹雨打,然而亦諸多謎團,比如,夏朝是否真的存在、春秋戰國時期事件,令史學家大惑不解。據悉,這些疑團的答案或許能在秦始皇陵里獲得答案。總所周知,秦始皇曾下令焚書坑儒。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