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鑲玉不得不說的故事,讓人垂涎的帝王級翡翠和田玉臻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典故】

「金鑲玉」本來是指一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即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玉石),有時也指用這種加工工藝製作而成的金、玉器物。

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

」第七十二回:「林氏又早戴著滿頭珠翠,身穿大紅通袖袍兒,腰系金鑲碧玉帶,下著玄錦百花裙。

」這種「金鑲玉」器物原本是極易識別的,人們怎麼會「有眼不識」呢?

其實,尋根溯源,「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乃是由「有眼不識荊山玉」諧音訛傳而來。

而「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則典出《韓非子·和氏》: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隻鳳凰落在荊山(位於今湖北南漳縣境內)的一塊青石上。

由於當時的人們皆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

於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了楚厲王。

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

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說那只是一塊石頭。

於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

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

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

楚文王聽說此事後,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

」楚文王聽後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裡面果真是一塊稀世之寶玉。

後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

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三國·曹植《與楊祖德書》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

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

至明代以後,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製作工藝】

「金鑲玉」又稱鍍金錫鑲工藝,即在玉石、陶瓷、紫砂、琉璃等工藝品表面鑲錫包金的工藝稱謂。

(更多翡翠,和田玉資訊添加關注松岳珠寶微信:五六二八五四八八)

據介紹,「金鑲玉」在琢玉工藝上的學名叫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它的歷史與和氏璧頗有淵源。

傳說王莽篡位後,脅迫皇太后交出玉璽,皇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崩掉一角。

後來王莽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黃金鑲上了缺角,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便由此得名。

「金鑲玉」的工藝就在一個「鑲」字上,要靠連續不斷的敲擊,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到圖案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