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去塵埃 荔枝古道有望重現真身

文章推薦指數: 61 %
投票人數:13人

伸向遠方的古道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讓險峻的出川蜀道——荔枝道,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千百年後,這條幾乎已被歷史湮滅的古道,又重回人們視線:2014年6月,荔枝道與米倉道一起,被納入蜀道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範圍。

而2012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蜀道僅有金牛道廣元段。

2015年3月7日至11日,來自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的近20名考古及歷史學家,一起踏上荔枝道的考古之路。

專家們將評估萬源、宣漢境內現存古道等遺存的價值,並為後期蜀道申遺提出專業意見。

因詩而聞名的荔枝古道,有望在未來顯現出更清晰、更完整的身姿。

清代拱橋至今仍在使用

多段古道散落大巴山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已經讓荔枝道不再可能以完整的形態出現。

但大巴山深處散落的古道、古橋、棧道孔等遺存,訴說著古道昔日的輝煌。

3月9日,萬源縣石塘鄉通天觀。

專家一行手腳並用在山樑上爬行十幾分鐘,一條被荒草掩蓋的青石板路出現在眼前。

「這顯然是一條古道。

」從事中國交通考古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說。

在險處不足1米的古道上,他帶頭健步如飛,急欲尋找佐證。

驚喜很快出現。

行至通天觀峰頂,一個高約1.8米巨大「魁」字龍飛鳳舞地刻在一塊巨石上。

在「魁」字下方不遠處,一處摩崖石刻,記載了修路之事,題記顯示為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所刻。

王子今說,「這至少說明此路在明朝就有了。

這樣的古路,在萬源和宣漢兩地有好幾段。

萬源的化米梁仁齋公古道上,古代官方驛道的身影隱約可辨——年代久遠的石板路已凹凸不平,但有的石板上仍能辨出圓形柱洞和淺淺的條形石槽。

當地百姓說,石槽是古代餵馬的飲馬槽。

石槽不遠處還有7個柱洞,據說只有1個是用來拴馬,其餘6個便是搭建簡易驛店插支架用的。

懸崖古道旁的攔馬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雞公寨的一條古道上,還保存著用大條石砌成的「攔馬牆」。

當地村民介紹,這些條石就相當於現在高速公路旁的路樁,目的就是避免快速行進的驛馬一不小心衝下懸崖。

而蜀道之難,在這些古道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古道大多狹窄、陡峭。

宣漢縣聶家岩的一段古道,部分路段已經傾斜到五六十度。

在大巴山深處,不時可見修於清朝乾隆、光緒年間的石拱橋。

當地人說,這些拱橋都是為連接古大路而修建的。

為感念出資人的功德,如今不少拱橋邊、古道旁,都有保存完好的功德碑。

雕刻精美的馬三品墓室

唐宋遺存暗合荔枝道走向

相傳,荔枝道是唐玄宗為給貴妃運送荔枝,專門從當時的涪州(今涪陵)翻越大巴山、秦嶺至長安修的一條道路。

然而在尚未有考古發現為證的情況下,這些古道就是當年給楊貴妃送過鮮果的荔枝道嗎?

專家們認為,萬源、宣漢境內現存的好幾處唐宋時期的碑刻題記以及摩崖石刻,極可能就是當年荔枝道沿線的文化遺存。

如果能再尋找到足夠點位,就能勾勒出荔枝道的清晰走向。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華瑞說,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荔枝道究竟緣自哪裡?一直有福建、涪陵、嶺南等不同的說法。

但從他的研究來看,「至少在宋代,大家一致認為荔枝道的路線就是從今涪陵跨大巴山至長安。

那這條古道在大巴山深處,究竟通過哪些地方呢?

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郭聲波教授認為,結合此次考察中發現的唐宋時期碑記題記以及石刻,荔枝道從萬源市現存古道的西線通過可能性非常大。

因為這些遺存恰好可以連成一條線,且遺存密集、年代久遠。

順著這條線路,大山深處還悄悄保留著荔枝道綿延生命力的證據。

在萬源石窩鄉蘇家岩,一片刻於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的陰刻楷書,成為國內惟一發現最早記述種茶的摩崖石刻。

撥開雜亂荊棘,鑽進茂盛的竹林,一幅刻在巨石上的《紫雲坪植茗靈園記》出現在眼前。

專家們識讀後發現,這篇石刻,記述的竟然是宋代王氏兄弟,得福建建溪的綠茗,後到萬源種植。

12年以後,發現移植過來的茶葉仍然根繁葉茂,於是「刻石以為記」。

這片石刻,成為此地古道曾經作為出川通道的重要物證。

而在廟埡鄉的嘉佑寺,僅存的一處正殿也讓專家們如獲至寶。

從碑文可知這座寺廟始建於宋代、明代又重新修繕過。

在當時,廟宇一般都修建於交通要道旁,因此它也成為荔枝道可能從此通過的有力證據。

5天考察,馬不停蹄。

古道、古橋、古建、古墓葬之外,專家們還發現「三官場」、「庫樓灣」、「鐵爐壩」等古地名沿用至今。

在三官場外的一處村落,年長的村民說,當地曾有童謠相傳,「上了雞公寨,梨子在不在?進了竹筒溝,梨子謹防丟;過了化米梁,梨子才穩當。

」而「梨子」,極可能就是百姓對「荔枝」的誤讀。

這些鮮活的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杜曉帆看來,「能夠豐富蜀道申遺內涵!」

飲馬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申遺任重而道遠

蜀道的歷史文化意義,專家們認為絕不輸於某些已成為世遺的項目。

但就荔枝道而言,要為申遺所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蜀道申遺是否有價值?有希望?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認為,蜀道作為曾經見證人類史大規模文化交流的大型交通網,是典型的文化線路,申遺極有價值。

但就荔枝道而言,要為申遺所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杜曉楓認為,此次考古調查發現的一些棧道孔、古橋柱等遺存,對釐清荔枝道的走向很有價值。

儘管荔枝道並不固定存在於一個歷史斷面,但世界遺產其中的兩個重要標準,就是「真實性」和「完整性」。

如果此次考察的古道要以荔枝道之名納入蜀道申遺,那尚需聯合沿線陝西、重慶等地,摸清荔枝道更詳細的脈絡走向。

而從申遺的角度來看,關於現存古道的年代判斷、保護等工作,都還要繼續開展。

而在日本阪南大學從事中國交通史研究的教授陳力看來,不管現存古道是否與給楊貴妃送荔枝的道路重合,「至少現有的題記、碑記以及老百姓的口述可以證明,這片古道在明清尤其是清代,是溝通蜀中與關中地區的重要道路。

」最讓陳力欣喜的是,在古道周邊,部分民居、驛店和客棧還保存較好,尤其三官場古村落的一個民宅里,居然同時有清代匾額、紅軍時期的標語等遺存。

在他看來,「一間小小的民宅保存了時間跨度這麼長的文化元素,完全值得花大力氣保護。

不能因為暫時沒發現它們和貴妃有關就忽略掉。

專家們還認為,此次發現的好幾處文物點,價值足以申報省級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子今說,雖然荔枝道在蜀道出川通道上,一直沒有金牛道這條主幹線重要,但因為有楊貴妃的故事和歷史文學的渲染,因此公眾關注度比較大。

專家們建議相關考古工作可以相繼展開,以尋找更多與唐宋時期荔枝古道的相關證據。

只有這樣,蜀道在衝擊世遺時,才能以更真實、更完整、更豐滿的形象出現。

浪洋寺摩崖石刻前的石獅

為何要啟動荔枝道調查?

2014年6月,荔枝道與米倉道一起,被納入蜀道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範圍。

然而和絲綢之路、大運河等文化線路相比,蜀道申報的基礎還相對薄弱。

2009年,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在推動蜀道申遺時,認為蜀道「連最根本的家底還沒摸清」。

2012年,蜀道(金牛道廣元段)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最近兩三年,省內又相繼展開米倉道、荔枝道的考古調查,就是要做好蜀道的文物資源調查和價值認定。

而這種專項調查和科學研究,是蜀道文化線路申遺的基礎條件。

至於調查的對象,不僅包括在交通、軍事、商貿、文化、宗教等方面與蜀道密切關聯的古關隘、古渡口、古城寨、古寺廟、古郵驛、行道古樹等,還包括沿線城鎮結構、山水格局,以及民俗文化等。

荒草叢中的清代修路碑

蜀道「家底」知多少?

蜀道,狹義而言是指翻秦嶺過巴山、連接陝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

學術上通常把蜀道分為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

蜀道沿線不僅有奇險棧道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工驛道柏樹群著稱於世,還有江油靈岩寺宋代飛天藏、覺苑寺明代壁畫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蜀道在廣元境內近300公里,為加強蜀道文化線路保護,廣元近年投資數十億元對千佛崖、皇澤寺、昭化古城、劍門關、翠雲廊、大朝驛站、明月峽古棧道等重要景點進行了打造,開通了劍門關隧道和千佛崖隧道,對重點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有效保護,變點為線,保護開發同步,為申遺創造了必要條件。

最近幾年,專家們對米倉道也進行了大型調查。

調查發現與古道直接相關的文物點有約100個。

其中小寧城、安輯寨等古道上的遺存基本保持了原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騎紅塵妃子笑 荔枝可能這樣來

3月9日至16日,多名國內高校和學術機構的專家赴達州進行考古調查,勾勒出荔枝道的基本走向。去年7月初,省住建廳申遺辦專家深入萬源市考察古蜀道,準備古蜀道申遺的前期工作,古蜀道重要組成部分——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