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的估價和能夠賣多少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論是在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朋友問我「幫我這件古董估個價吧,我這件古董能夠值多少錢」,通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每次都很糾結,自己究竟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很難直接的去回答一句:這件古董值多少錢,也無法用一個數字來衡量,一件古董,即便它是真品,其價值的評估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受該古董的物理價值、藝術價值、市場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價值等綜合因素的制約,如此一來,古董價值的評估就變得非常複雜。

可以說,古董價值的評估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關於一件古董到底值多少錢,這個價錢在多大範圍內波動等問題,業內沒有統一的說法。

就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例,2007年,當代藝術品被炒得最高時,達到了人民幣幾千萬元一件,而隨著市場泡沫的破滅,其價格跌到了人民幣幾百萬元的水平,縮水程度達80%—90%。

凡是在各城市古玩城做生意的古董商都明白一個道理,同樣的藝術品,在不同的經營者手裡,能賣出不同的價格。

越是珍稀的品類,不同商家的售價相差越大。

從業者往往把箇中原因歸結為每個商家的客戶層次不同,付款能力不同,因此售價不同,實際情況則遠比這些複雜。

首先,我們要問,為什麼不同的店家能聚集不同的買家?最表面的回答是,因為不同的經營者貨源不同,質量不同,聲譽不同,高端的經營 者自然能以高端商品吸引到高端的買家。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設問,高端店家的藝術品不是奔馳車,不是百達翡麗表,高端店家的商品往往是從低端、中端店家那裡進的貨。

為什麼好貨不能在中低端的店家那裡賣出好價錢?這些商家能不能跨越高端經紀人的壟斷和阻隔,直接向高端客人兜售?這種思路,無數的古董商想過,也有許多人試過,結果往往是高端的客戶,你怎麼夠也夠不著,或者夠著了也賣不動,為什麼?

原因很多!高端店家之所以能售出高價是因為客戶對其商品真偽及質量的信任。

高端店有品牌、有口碑、有潔身自好的自律和自重,真偽質量都要從嚴掌握才能贏得大客戶和回頭客。

高端店的售貨標準,不但要贏得買家的認可,還要贏得其他商家和社會輿論的讚許,絕非易事。

只有不打折扣的質量和不打折扣的信譽,才能換回不打折扣的售價。

在古董市場這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的交易中,信任而非價格往往是購買行為的決定因素。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肯花大錢的藏家都會形成對固定渠道的依賴。

第二條是商譽和社會認同。

藝術品不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商品,買藝術品是買審美經驗的載體,是買同輩乃至大眾認同的面子,是買社會地位的象徵。

這一切功能不僅體現在藝術品本身,也體現在藝術品的出身。

即藝術品是從哪裡買的,多少錢買的,商家的品牌乃至售價,是買家榮耀的組成部分。

第三條是藝術品的出身而不是藝術品本身,成為決定未來市場價格的構成因素。

藝術品的質量是價格構成的物理因素,藝術品的出身是市場價格的人文因素。

不同層次的商家,把同一類藝術品,乃至同一件藝術品用不同層級的價格賣給相應層次的買家,形同為藝術品找到了不同的領養人。

從此,這個藝術品就在新買家的收藏中,承擔不同的社會功能,衍生出不同的傳說和故事。

出身和傳承乃是階級和階層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端商家則是構成出身和傳承的要素。

因此在藝術品的交易中,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件品類珍稀、質量上乘的藝術品,在進入藏家手裡之前,往往會經過了幾個行家之間的轉手加價。

小行家只能賣給小藏家,大行家才能賣給大藏家。

大行家和大藏家的對接,有對彼此相同社會地位的認同,而這種認同具有雙向的排他性,大藏家不會認同小行家,大行家也不會認同小藏家。

除了價格因素之外還有強烈的階級和身份意識。

在目前的市場實踐中,傳承出處往往會壓倒藏品的質量,成為影響價格的第一因素。

如果我們大致認同以上的描述是一種客觀現實,那麼這種現實常常伴隨著種種陷阱。

正如坊間俗諺所言:「不管真與假,只看收藏家。

」從石渠寶笈到顧氏過雲樓,但有著錄,不問真假,均能售得善價。

實則既以歷史上最著名的名家舊藏如項元汴、龐虛齋,限於歷史條件,都有大量贗品混雜其間。

其中原因錯綜複雜,既有早晚年眼力之不同,也有自藏品與交易品的混雜勾兌,還有門生故舊的自存副本,乃至後世傳人的偷梁換柱。

在目前市場需求的壓力下,曾經著錄的贗品則鹹魚翻身,不斷地獲得新生游入市場,特別適合那些新入市的買家的眼力和需求。

與之對應的現象是,專家的學術判斷日益被邊緣化,乃至噤口不言,隱身退市。

如果說前幾年石渠寶笈大行其道,大家只認石渠著錄,不計作品真偽,因此有「董邦達和徐邦達誰更懂乾隆藏品」之爭,那麼今天懂真偽的再也不局限於董邦達,而是顧文彬、龐虛齋、錢鏡塘乃至一切民國畫刊、珂羅版影印、大小畫廊圖錄皆成權威,以此而言,我們收藏的不再是藝術品,而是藝術品的出版史。

更有甚者,今天的大行家和大買家們,不但創造出日新月異的價格,還要創造出日新月異的品味。

歷史積澱下來的審美標準及其載體,或者由於資源稀缺,如永宣青花,成化豆彩,或者由於政策限制,如三代青銅,唐俑宋瓷,陸續從傳統主流的收藏中退潮。

如今的價格已經偏離了審美標準的主軸,社會的關注和收藏的風潮,已經由流行而價高,變成了價高而流行。

從審美的品味,變成了資本的品味。

從藏家看不懂的當代藝術,到當年不入法眼的晚清官窯,都由於資本的炒作,成功地晉升為市場的熱點。

由於高價成交形成的放大效應和示範效應,資本似乎可以推出任何一類商品、一種品味、一個畫家,只不過由於缺乏文化的支持和社會的共識,孤軍奮進的資本馬車,大部分會陷入歷史的沼澤中,成為沉沒資本和無效投資。

其實古董是」無價「的。

當然,這裡的「無價」指的是古董的價值。

因為每一件古董都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在這上面沉積著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

從這個意思上說,任何一件古董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也就是「無價之寶」。

可是當一件古董進入了市場,要在市場上流通起來的時候,又確實要附加一個「價格」來衡量它,這裡就產生了一個明顯的矛盾。

人們都說學瓷器要過四關:辨真偽、斷窯口、看年代、定價值。

確實,這個問題給很多新老藏家帶來相當的困擾。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綜合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全面衡量一件古董的「價格」。

衡量自己的經濟實力

先說一個小故事:在一家古玩店裡擺著一件青銅器,用一個裹著紅布的木托子襯墊著,標價10萬元,是店裡最貴的古董了。

一位存款剛好10萬元的學者收藏家看了愛不釋手,可是口袋裡只有萬把元可以調動,只好連說太貴太貴,遺憾地走了。

接著來了位身家百萬元的高級白領看了也喜歡,雖說可以付得起這個價錢,可是供樓款、供車款、小孩上學費用就得大大壓縮,也只好戀戀不捨地走了。

最後來了個身家千萬元的大款,進門就問你這裡哪件東西最貴?得知是這件青銅器後就吩咐跟班的:給錢!多給一萬連木頭架子一起拿走!

這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古董的價格在每個人眼裡是不一樣的,你覺得貴的東西,他覺得太便宜,因此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

無論是純粹的業餘愛好還是投資增值,收藏都需要有經濟實力做後盾,所以玩古董首先要正確估量自己的經濟實力,在自身經濟實力允許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地去尋找、收藏自己喜愛而又能買得起的藏品。

一旦遇到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文物,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放棄,這樣才能保持平靜的心態,也就不容易吃虧上當。

衡量市場的稀有程度

再說一個小故事:一次幾位藏家逛古董市場,在一店裡見到一件南宋龍泉窯青釉雙環虎耳旋紋瓶,有小傷。

店主開出了一個在當時來說相當高的價格。

大家七嘴八舌品評了半天,都認為是好東西,可是都認為太貴,而且還帶傷,因此都放棄了。

只有一位新入行的女士覺得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器形的瓷器,隨便還了一個價就買下來了。

到今天,大家都知道這樣器形的龍泉窯器在全國才兩三件,一下子就成了藏家們追逐的對象,價格也因此翻了數十倍。

古董分很多種類,有民用、官用、御用,還有專門用於陪葬的冥器。

以唐三彩為例:過去唐三彩很貴,可是由於唐代講究厚葬,又有專門生產、出售冥器的商店,出土各類器物也就相當多,有的墓里一次就出土數百件各種碗盤,因此近來價格直線下跌。

有許多專門經營三彩器的古玩店就是因為沒有注意考慮市場稀有性,早期盲目吃進太多的三彩冥器,資金無法周轉而關門。

又比如清代許多大家族祖宗畫像,確實是古董,可是沒有價,就是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存世量太多。

所以藏家們平時就要留心,仔細考證每一種文物的市場流通數量,哪些多,哪些少,哪些是稀有的,這樣當你遇到一件器物的時候就能夠很快地判斷出它是否稀有品種而心中有數。

衡量古董的文化積澱

在日常的「尋寶」過程中,應該十分注意研究一件古董所包含的文化、歷史信息,解讀別人不知道、不注意的細節,並以此來正確估量它的實際價格。

事實上,由於目前國內的很多賣家本身的文化涵養並不高,在判定一件古董的價格的時候相對較少地考慮它的文化歷史價值,因此留下了相當大的價格空間給有心的買家,這也是玩家們真正能夠「撿漏」的最後機會了。

衡量價格的浮動性

一位資深的玩家是這樣談論自己的定價體會的。

他把一件古玩的價格分成兩種,一種是市場平均價格,一種是自己願意出的價格,根據自己對特定器物的喜愛程度來調整。

例如一件市場平均價是千元的古董,要是很喜歡,不妨加上個20%-30%,只要自己喜歡,買到手就是勝利,就開心;如果不是很喜歡,或者沒有太大的成交意願,那就不妨減他個20%-30%,買到了也開心,因為撿了便宜貨,買不到也不失望,因為本來也就不是很在意。

這種心態就很健康,因此他的收藏也比較成功。

事實證明那些他加價買回來的古董本身肯定也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因素的,而這些因素也為大家所認同,因此當時買貴一點的東西現在都漲價,早就物超所值了。

要有超前意識

近來好多本地的玩家紛紛抱怨說在市場上看不到好的藏品,好東西都叫北京人、浙江人、上海人高價買走了。

其實,他們沒有檢討一下自己的價格評估概念。

廣東的藏家並不是沒有錢,也不是出不起錢,可為什麼總是讓別人把好東西買走了呢?問題就出在對一件古董進行價格評估的時候沒有超前意識上。

廣東人太精明,總是能夠正確把握市場價格,一旦探測到一件古董的價格偏高,常常就會猶豫甚至放棄,生怕自己吃虧,結果就是好東西都流到願意超前出價的玩家手上去了,等你清醒過來再要去追的時候,已經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了。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趙自強老師曾經指導他的弟子們說:「想收藏好東西就要捨得出價,人家出一千,你就出一千二,這樣好東西就會不斷流到你身邊,你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這是用通俗的語言詮釋了價格評估的超前意識。

事實也證明了趙老師的遠見,目前活躍在廣東收藏界不少成功的收藏家們很多就是這樣做的。

其實古玩的價格評估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專門學問,不是這樣一篇短文所能夠完全說得明白的。

不過對於越來越多新入門的准收藏家來說,能夠理解並注意應用上述的這些原則,應該是足可應付的了,剩下的事情那就只能看自身的造化了。

如果說在藝術品的交易中,畫廊售價的差異性體現得清晰而明確,那麼在拍賣行的交易模式中,藝術品高價成交的可能性則獲得了無限的放大,幻化出一道又一道的彩虹,在每個拍賣季都出現在盛世的上空。

如果說拍賣成交的天價,是由許多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合力而構成的,那麼拍賣行的品牌、資本、推廣和營銷手段,媒體關注和買家人氣則是共同打造高價的要素。

畫廊的銷售只能引起有限買家的關注,拍賣行的銷售行為則力爭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以前售價保密的畫廊行為,轉化為成交價格公開的拍賣嘉年華。

以前對藝術品歷史人文的關注,轉化為對成交價格的關注。

以前區隔藏家與非藏家、貴族與平民的藝術品位,終於找到了有著全民共識的公分母——成交價格。

成交價格不但彌合了階級的區隔,品位的分歧,能否擁有藏品的財力。

古董本無價,只是看個人的喜歡程度,同一件古董,遇到喜歡的人,就可以用一個很高的價值來估量,如果遇到不喜歡的人,別人會不會把它當做垃圾又不可知?

<關於我們> 御世典藏與您分享 收藏帶來的快樂時光,感謝關注我們。

小編微信號ID:xuguo_880304 ←長按可複製(每天推送最新古玩諮詢鑑定評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玩高額買賣,藝術品價格是否真的靠譜

不時有藏友詢問「什麼樣的藝術品值得收藏?」「投資什麼樣的藝術品有前景?」這類問題,其實這乃是一個「一言難盡」的問題,如果攤開來講,是完全可以寫成一本大書的。但是我的朋友們恐怕等不及我將來用一本...

為什麼很多藏品很難出手?拍賣交易可信嗎?

物以稀為貴。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我們老祖宗們留下來的老東西好東西確實越來越少了。按理說,古董值錢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隨著國內外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逐漸發展,曾經屈指可數的拍賣經營機構數量也正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