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滿族民俗故事――赫氏宗譜文化的源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北滿族民俗故事――赫氏宗譜文化的源流

赫氏宗譜文化,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重點處在滿族金源文化和金京旗文化時段。

歷史淵遠,內容豐厚。

為建設獨具特色的文化市場,建設黑龍江邊疆文化大省,就歷史地落到了我們哈爾濱赫氏滿族文化研究所的肩上。

今天,我們參加並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黑龍江「哈爾濱京旗文化五常高峰論壇」,就是旨在實施我們的歷史責任。


我在這裡,首先代表哈爾濱赫氏滿族文化研究所,向親蒞高峰論壇的各位領導和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及各位嘉賓表示誠摯地敬意和熱烈地歡迎!

今天,我的主旨發言的題目是《赫氏宗譜文化的源流》。

赫氏,即赫舍里氏,滿族的一大宗族姓氏。

赫氏宗譜,即赫舍里氏這一滿族的譜系。

據文獻考證,赫舍里氏,其先祖居於都英額地方(今遼寧蘇子河流域)。

赫舍里氏,這一姓氏按歷史時段劃分,遠古為「乞」(古音為赫)是一古老的姓氏。

遼、金(公元907年)距今1000年為「訖」(古音為赫)。

明初(公元1368年)就以定為納喇氏,明末清初登上歷史舞台。

在編制大清八旗氏族宗譜前而定為姓氏,後因歷史政治等原因,其姓氏衍化為何、關、張、王、李、趙、赫、康、金等姓氏。

滿族有多少姓氏,《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有646姓氏,後又增補了33姓氏,共有679姓氏。

這些姓氏是怎樣確定的呢?有的以地理為氏,從山川、河流而定姓;有的以部族為氏,從部落名稱而定姓氏;有的以姓為氏,多為金源時代女真人舊部中延續;有的為朝庭所賜,即當朝皇帝賜予的姓氏;有的在歷史進程中,因分居、承嗣、遷徒而改為新的姓氏;還有的隨名而姓,更有的從祖父長輩名字中取其一字作為本支脈子孫後代的姓氏。

在漢文化的影響下,改其原來多音節姓氏,為單音節的;更甚者,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各有不同的姓氏……。

每一個姓氏的背後都有一個歷史故事,豐富著各自支脈的宗族文化內容。

   一

赫舍里氏,追其遠古的源頭,我們可以從整個滿族歷史發展中去尋找。

滿族的名稱,是在明代末年(十七世紀初年)出現的,但從先秦古籍中,我們找到了滿族最早的先人,那就是肅慎人。

公元前770——476年春秋時期左丘明著《國語》,記載居住在東北地區「不咸山」(長白山)北,東濱大海、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的肅慎人,在傳說中的舜、禹時代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聯繫。

禹定九州時,息慎人進貢王朝。

息慎者,即肅慎。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時,肅慎人進貢「楛矢石砮」。

成王時,肅慎人又派使臣來貢。

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後漢書》載,周人稱「肅慎、燕、毫,吾北土也。

」這可證明,居住在「白山黑水」的肅慎人,已被納入中原王朝大家庭中的一員。

史書記載,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其活動區域與肅慎人相同。

肅慎人和挹婁人代表了東北地區滿——通古斯語族早期的民族共同體。

北朝(公元386——534年)及隋(公元581——619年)唐(公元618——907年)的史書《魏書》、《北史》、《舊唐書》、《新唐書》分別以「勿吉」和「靺鞨 (稱肅慎、挹婁的後人。

史家稱「勿吉」、靺鞨」兩個名稱,實為同一語詞,乃是不同時代的不同譯字而已。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勿吉人推翻了夫余奴隸主政權,一部分勿吉人南遷到松花江中游夫余故地。

勿吉初有數十部落,後逐漸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東骨、拂涅、號室、黑水等七大部,分布於東臨海域,西至嫩江、南抵今吉林,北達黑龍江以北的廣闊地區。

隋末,千餘戶靺(鞨)人遷於「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定居。

七世紀初,高句驪強盛起來,靺(鞨 )、白山、粟末諸都受其役屬。

唐太宗伐高句驪,高句驪戰敗。

隋末唐初,革末 黑水部逐漸發展壯大,內部又分為十六部落,散居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以北,愛輝以東,「北,東際于海」,即黑龍江下游兩岸的大片土地上。

唐在里水革末 地區設黑水軍,隨又設黑水府,以黑水革末部長都督、剌史,並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

遼王朝契丹人稱黑水靺(鞨 )

「女直(真)」(見《遼史》卷1),此後,女真這一稱謂逐漸代替了革末

遼王朝把女真人區別為「熟女真」和「生女真」。

「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以南,受遼的直接統治。

「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北岸,黑龍江中下游,東達海岸,遼王朝對其採取加封本族首領官職的辦法進行統治。

北宋初(十世紀末)生女真中的完顏部,在部長綏可的率領下,遷徒按出虎水畔(今阿什麼河流域)定居,逐漸發展起來,經過頻繁的兼并戰爭,到北宋末年,西起松花江,東迄烏蘇里江,南到今吉林延邊。

又迤東的女真部落,統一起來。

1115年,以完顏部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領阿骨打的領導下,建立了金王朝。

1125年,金女真貴族聯合北宋滅了遼,繼而又推翻了北宋。

於1153年由金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遷都燕京(今北京)入主中原。

金的統治區南達淮河,北至外興安嶺,東臨海岸,西以「界壕」與蒙古國為鄰。

成為歷史上與南宋並立的一個王朝(實際上南宋以兒皇帝每年進貢大金王朝)。

金朝遷入中原後,女真人的民族特點逐漸消失,1234年蒙古滅了金帝國。

金亡以後,女真人轉而成為元王朝遼陽行省所屬。

明太祖朱元璋取代了元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後,居住在松花江。

黑龍江地區的女真部落出現了頻繁地遷移。

遷移後,女真各部的分布是:

建州女真,又分為蘇克蘇護、渾河、完顏、董鄂、哲陳、鴨綠江、納殷、珠舍里等部,分布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 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

海西女真,分為哈達、輝發、烏拉、葉赫等四部(又自稱扈倫四部),分布於明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曲折處。

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清稱窩集部,分為眾多部落。

分布於建州。

海西以東和以北的廣大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

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女真奴隸制經濟日益發展,奴隸主之間的兼并戰爭,形成了各部要求統一的趨勢。

「海西,建州諸部日強,皆建國稱汗」。

(《明史》卷222)同時,女真內部又呈現了「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1)建州的努爾哈赤便在動盪年代裡崛起,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大業。

努爾哈赤(公元1559——1626年)姓愛新覺羅,1583年起兵,1587年,在蘇河子畔建赫圖阿拉城,「定國政,凡作亂、竊盜、欺詐,悉行嚴禁」。

用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組織起來,於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立了後金王國,自稱汗號。

後金的轄境東起海岸,西至遼東邊牆,北抵嫩江流域,南達鴨綠江。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藉口,興兵向明發動進攻。

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改國號為「大清」,定族名為「滿洲」,廢除了諸申(女真)舊號(《清太宗實錄》卷25),從此,「滿洲」、「清」的名稱正式被沿用下來,世人習慣稱之的女真人,也隨之改為滿族人了。

滿族先人為肅慎,漢代、三國稱之為挹婁,北朝稱之為勿吉,隋、唐稱之為革末,

遼、宋、元、明稱之為女真皆為肅慎的後裔,也是滿族的先人,這是一脈相承的。

赫氏,作為滿族的後裔,其遠源就如上所敘。

赫氏宗譜的近源,可定格在滿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後的大清王朝。

清世祖順治帝入主中原後,定都在北京。

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旗主攜家帶眷,紛紛擁至京城,其它下五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白旗)等及其家丁都被派往邊防,屯墾戍邊。

上三旗及家丁,逐漸形成了特權階層,自出生後就享受朝廷恩善。

乾隆2年(公元1737年)就有人向皇帝提出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建議將居住京都的八旗閒散人員,遷居東北祖地屯墾戍邊。

既可解決生計,又可防坐食山空,學習勞動生產,自食其力;又可大大減輕國家負擔,再可鎮守邊疆,保衛安全,防止外來入侵。

經朝臣再三地奏請,乾隆帝終於批准。

之後多次派大臣赴東北踏查,發現黑龍江地區拉林河流域土地平坦肥沃,且「山環東北,水繞西南」,形勢險要,得到皇帝的同意。

於乾隆9年(公元1744年),首先從朝廷大臣家庭中1000人赴祖宗發祥地拉林屯墾戍邊。

後又遷2000人,共3000人。

這次特殊的移民,是應該肯定的歷史事件,從根本上動搖了清王朝」封禁「、」「恩善」兩項國策,雖然沒有實現「破土開荒,學習國語,不廢騎射」的目的,卻最終導致了東三省的快速開發建設,帶來了先進的「京旗」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融合,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從新發現的《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所提供的線索,當年拉林阿勒楚喀地區的「京旗」滿族村落,雖然歷經了近三個世紀的滄桑歲月,其北京人屯駐的村落布局,民族風俗基本保持著原貌,保留著濃重的京旗文化的民風民俗。

東、南、西、北、「四大旗」的村落布局,大體分布在今天五常市拉林滿族鎮、營城子滿族鄉、紅旗滿族鄉、背蔭河鎮、牛家鄉和阿城的楊樹、蜚克圖、料甸等滿族鄉。

旗屯均按滿人行軍布陣形式座落,每旗又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8個旗屯,這就是所說的「京旗32屯」建置。

後來隨著旗民的增多,每個旗屯又分為頭屯、二屯或三屯,還有的因為旗屯人口過多,在其右左兩翼又分置小屯,俗稱「挎耳屯」。

1744年從京城北京順天府宛平縣移駐這裡的滿族同胞世代生息耕種,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這就是赫氏宗譜文化近源的歷史背景。

現在赫氏族人仍保存著滿漢兩種文字的譜書。

譜書、譜單、譜碟清楚地記載著清王朝順治、康熙帝重臣先祖索尼和索額圖。

家藏有乾隆九年從北京帶來的索額圖的畫像。

該像紙本,絹裱,高3米,寬1.5米,系當時名畫家用貴重顏料畫成,經專家鑑定,屬一級文物。

赫氏現存的族譜,其先祖索尼(?——1667)姓赫舍里氏,滿族正黃旗人(今五常紅旗滿族鄉孤家子屯),父碩色,伯父希福。

《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二百四十九、列傳三十六,有索尼列傳。

清太宗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曾任內三院大學士。

順治18年(1661年)世祖病危,詔翰林院大學士麻勃吉、王熙至養心殿,遺詔立聖祖康熙為皇太子,時年僅8歲,以索尼、蘇克薩哈、噶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康熙六年奏請聖祖親政。

詔曰:「輔政大臣索尼,自太祖朝內院,黽免效力,太宗任以外大事,果而能斷,彈厥忠誠。

及太宗上賓時,重念皇祖恩惠,堅持忠真之心,不惜生命,克勤皇家。

世祖時亦任內外大事,竭盡純篤」,勛舊大臣,夙秉忠真,堪受重託,」遺詔俾令輔政,恪遵顧命,夙應靖業,厥績茂焉。

今即染苛,且已年邁,宜特加恩寵,以示酬庸之典」。

1667年卒,長子噶布喇授一等公,第三子索額圖,初任侍衛。

索額圖(?——1703)姓赫舍里氏,滿族正黃旗人,父索尼。

《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二百六十九,列傳五十六,有索額圖列傳。

祖居拉林西正黃旗頭屯(今紅旗滿族鄉孤家子屯),幼隨清世祖順治帝入關,初任侍衛。

康熙7年授史部侍郎,8年5月授國學院大學士兼佐領,9年為保和殿大學士,11年加太子太傅,19年8月授內政大臣、議政大臣。

康熙25年授侍衛內大臣時,羅剎(俄羅斯)屢犯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派兵征剿,迫使羅剎談判,28年清政府派索額圖前往尼布楚代表清政府與羅剎談判。

力主正義,嚴斥羅剎,維護國威,於1689年8月27日,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議定以額爾右納河及格爾泌齊河為界,從此,貝加爾湖以東至庫頁島以西的廣大土地盡歸中國。

在此後的150年時間裡,中國東北邊疆獲得了長久的安寧。

35年隨駕征噶爾丹得勝歸京,為國家立下了卓著的功勳。

康熙42年,因康熙諸子的權力鬥爭,被拘禁,後幽死於獄中。

以索尼開始立譜,赫氏宗譜已有十四代,上溯索尼的祖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早在百年前,我國國學大師梁啓超在《中國近三年學術史》一書中就說:「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

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

盛世修譜。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力增,進入了新世紀新階段,進入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快發展,大發展的新時期。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華人家譜目錄《中國家譜總目》,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規劃項目。

做為赫氏宗族的赫氏宗譜,編修增補,其年代的悠久,其跨越宗氏支脈的繁浩,無不是世間所罕見,是修譜的一大首創。

首創的主要成就,就是初步建立了一套「滿族後裔尋根問祖網絡系統」。

滿族後裔尋根問祖網絡系統

系統宗旨:為全球1000萬滿族後裔尋根問祖服務。

系統功能:

1、建立滿族後裔人才資源庫

2、根據滿族後裔的相關資料要求,可提供真實的雙方認同的本支氏族的譜表。

服務對象:

不分地域,種族,國籍,信仰的人士。

系統支撐:

1、專家:國內著名的滿族史,金史、遼史、世界史、人類史、京旗文化。

金源文化等專家學者30餘人組成的科研隊伍。

2、史料:

左傳 12冊 上海中糹司馬遷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後漢書120卷 宋范曄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國志 65卷 晉陳壽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晉書 130卷 唐房玄齡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魏書 114卷 北齊魏收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北史 100卷 唐李延壽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隋書 85卷 唐魏徵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200卷 五代晉劉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新唐書225卷 宋歐陽修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遼史 116卷 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金史 135卷 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元史 210卷 明宋濂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明史 336卷 清張遷玉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明實錄500冊 明姚廣孝等撰 江蘇影印本

朝鮮李朝實錄 56冊 日本東京影印本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10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清太宗文皇帝實錄65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144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300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159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1500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374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476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356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374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清德宗景皇帝實錄597卷 《大清歷朝實錄》本

光緒(朝)東華(續)錄清朱壽朋纂

清史稿 529卷 趙爾巽等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史列傳 80卷 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滿文老檔 180卷 清達海等纂

滿洲實錄 8卷 《國學文庫》本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80卷 清刊本

八旗通志 354卷 乾隆年刊本

滿洲源流考 20卷 大同書院鉛印本

旗軍志 《遼海叢書》本

遼東志 8卷 《遼海叢書》本

黑龍江外記 8卷 清西清撰

吉林通志 122卷 清長順等纂

盛京通鑑8卷 《滿蒙叢書》本

東北通史 6卷 《史地叢書》本

3、機構:在哈爾濱赫氏滿族文化研究所的領導下,設置三個研究室:

研究一室:主要從事滿族歷史的研究;

研究二室:主要建立國內(包括港、澳、台)滿族後裔人才庫;

研究三室:主要建立海外滿族後裔人才庫。

系統案例:

案例一、上海市瑞金醫院盧敏2006年來信為其尋根問祖。

信中提供的內容是:母親是滿赫舍里氏,正黃旗大清四朝重臣索尼第十二世族後裔,姓「莢」:,因事發,被流放邊疆,後又返回中原。

研究所接到信後,就根據信中提供的有關信息,就開始進入系統,經考證:因其母親姓「莢」,「莢」姓寓意為將歷史埋在草下。

通過研究二室的專家學者,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中,進行分析研究,最後得出統論:其先祖為金王朝貴戚。

又南遷中原,易姓為「莢」。

「莢」姓,目前分布在安徽、滬、閩、川、台灣等地,其祖地為龍興之地拉林河畔。

又進一步研究,考證其母親為金代女真人,姓氏夾谷,漢字為「仝」,即童或佟,胡里改部。

古佟氏,阿哈出,斡多里部夾谷氏,猛哥貼木耳(孟特木)。

向東南方遷移,被稱為建州女真人,建立大清王朝後,與愛新覺羅氏統為皇族姓氏,與赫氏同祖同根。

此人與台灣人佟光英為一譜系。

佟光英乃台灣兩岸交流事務委員會環保工作室主任。

這一統論,得到了雙方的認同。

案例二:台灣粘氏集團董事長粘銘,到大陸尋根問祖,經我們研究所,通過「滿族後裔尋根問祖網絡系統」,我們已經製做了粘氏家族的譜系。

(見族譜譜表)

案例三:香港康氏財團總裁康典,對他的尋根問祖,通過「系統」,最後也製做了康氏的氏族譜表(見康氏譜表)

案例四:俄羅斯阿穆爾州信息中心博爾丹諾夫的尋根問祖,我研究所通過「系統」也為其製做了氏族譜表。

系統內存:第一期工程已存了愛新覺羅氏、瓜爾佳氏,赫舍里氏、富察氏、納剌氏、木勒氏、穆察氏、鈕祜錄氏(郎佳氏)他塔拉氏、尼瑪哈氏、烏扎拉氏、玉庫嚕氏、薩克扎拉氏、伊爾根覺羅氏、寧古塔氏、希薩哩氏、吳扎拉氏、馬佳氏、佟佳氏、成佳氏、南依氏、扎庫塔氏、吉斯圖氏、和輝去氏、西特胡里氏、井氏、烏色氏等近百姓名資料。

系統服務方式:根據文化的雙重性,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又具有產業屬性的性質,此「系統」為文化產業,是具有特殊價值內涵的商品,服務於社會。

「滿族後裔尋根問祖網絡系統」現正在完善中。

黑龍江省委宣傳部衣俊卿部長,在2007年5月參加第三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會後,強調說對於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大力挖掘我省的歷史文化產業,使歷史文化為產業所用,按市場化方式運作。

依據衣部長講話精神,我研究所在研究滿族文化,及其氏族宗譜中,大力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何玉閣簡介:

本文作者系滿族赫舍里氏、正黃旗大清四朝重臣索尼第十二世孫、索額圖第十一

世孫、 哈爾濱赫氏滿族文化研究所所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