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博物館和民眾的距離「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效顯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湖北省電力博物館展廳一隅
橫渡長江博物館外景
新洲區鳳凰鎮民俗博物館外景
湖北軍民抗戰博物館外景
曾幾何時,博物館和民眾之間似乎有一道天然的鴻溝。
民眾「無暇」走進博物館,大量館藏文物「養在深閨人未知」。
湖北作為文物博物館的大省,其博物館數量及質量一向在全國名列前茅,而武漢則一直穩居全省榜首,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如何拉近博物館和民眾之間的距離,這是擺在我市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2012年,武漢提出「博物館之城」建設,為這道題目做出了註解:5年里,我市的博物館數量升至108家,2016年的參觀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
同時,各大博物館經常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民眾和文
聚焦「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熱鬧開場
聚焦
「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熱鬧開場
2017年5月18日,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
圍繞「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這一主題,落實國家關於「讓文物活起來」的精神,以「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為目標,整個5月,武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博活動。
全市共舉辦常規展覽百餘個,引進及新辦展覽10餘個,舉辦博物館沙龍講座10餘場,開展博物館進社區、進校園各類活動30餘次,將吸引各類觀眾50餘萬人次。
百餘件文物昨亮相江灘
昨日上午,由市文化局、市水務局聯合主辦的「『讓文物活起來』——武漢市民辦和行業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率先在漢口江灘橫渡長江博物館前啟動,由此拉開了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的序幕。
活動現場,我市部分民辦和行業博物館代表,帶著百餘件藏品走出博物館,在江灘這樣一個開放性的舞台上集體亮相,向廣大市民介紹掩藏在民間的藝術之寶,宣傳我市博物館之城建設豐碩成果。
活動現場還舉辦了免費鑒寶等活動,給民眾一個近距離鑑賞藏品的機會。
重點活動錦上添花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武漢博物館群體中的幾家大中型博物館也將紛紛推出各自的特色活動。
5月18日當天,武漢革命博物館還將邀請全市市民、學生免費參加該館舉辦的「毛澤東詩詞大會」活動。
活動通過對毛澤東詩詞的賞析及普及,帶動市民重溫那段歲月如歌的崢嶸年代,感受偉人的博大胸襟與革命樂觀情懷。
同時,長江文明館還將舉辦「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長江文明館2017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演講活動」,廣泛邀請國內外學生參加。
另外,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江漢關博物館、武漢市晴川閣管理處(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等國有大中型博物館均將開展靈活多樣的各種活動。
臨時展覽豐富多彩
免費開放後的博物館陳列內容變化不大,難以提起觀眾的觀展興趣,這是博物館與觀眾難以實現有效溝通的原因之一。
4-5月份,《換一隻眼睛看歷史:外國人鏡頭下的中國大革命歷史影像記憶》特展、《尋覓,那一抹藍——煙臺市博物館藏金屬胎琺瑯器展》、《環肥燕瘦——漢唐長安她生活》、《孫中山與黃埔軍校》、《時光印記·流連百年——青島優秀老建築模型展》、《農耕年代的智慧——二十四節氣》等一批類型多樣的臨時展覽相繼在全市相關博物館推出。
江漢關博物館推出的《換一隻眼睛看歷史:外國人鏡頭下的中國大革命歷史影像記憶》特展樸實厚重。
作為原創展覽,該展展示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一批外國攝影愛好者和新聞記者拍攝的彌足珍貴的歷史影像,且相當一部分和武漢有關。
武漢博物館舉辦的《環肥燕瘦——漢唐長安她生活》展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該展分別從漢唐女性的體態、服飾、妝容、樂舞和宴遊方面將觀眾帶入到漢唐長安兼容並蓄、燦爛奪目、壯麗多彩的盛世氣象,再現了漢唐盛世帝都長安的女性們多姿多彩的美麗人生。
「沙龍講座」別開生面
不斷培育市民的博物館意識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和拉近博物館與市民之間距離的治本之策。
5月份,武漢相關博物館通過舉辦《青島與武漢歷史建築的對話》、《武漢與抗戰有關的城市道路》、《中共黨史講座》系列博物館之友沙龍講座,不斷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其中,《青島與武漢歷史建築的對話》特邀請青島德國總督府博物館文博專家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專家一道,共同溝通探討青島、武漢兩地之間西式建築的異同和風格特色。
社會博物館「各顯神通」
據統計,目前武漢市108家博物館中,僅社會博物館就有80家(其中國有行業博物館42家、非國有博物館38家),占據全市博物館的絕大部分「江山」。
博物館日期間,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湖北警察史博物館、湖北省電力博物館等幾十家社會博物館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他們或舉辦展覽、或舉行講座、或走進社區、或開展宣傳,通過不同形式慶祝國際博物館日,真正讓博物館日成為文化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成果「博物館之城」建設助力「武漢故事」開講
成果
「博物館之城」建設助力「武漢故事」開講
從2012年武漢市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以來,我市的博物館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民眾和博物館之間的對話越來越方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大限度的發揮。
5年增加50家博物館
為不斷擴大全市博物館數量,實現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目標,市文物主管部門想方設法拓寬籌建範圍,為相關籌建單位解決博物館建設上的後顧之憂。
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五年來,全市博物館總量由2011年的58家增加到目前的108家,增長率為87,實現了博物館數量上「量」的積累。
各類博物館發展均衡良性
2012年,「博物館之城」建設啟動之時,全市面臨著國有直屬博物館「一統江山」,非國有直屬博物館「少得可憐」的窘境,全市能拿得出手的像模像樣的民辦和行業博物館更是鳳毛麟角。
《武漢市促進民辦和行業博物館發展實施辦法(暫行)》、《武漢市民辦和行業博物館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惠民政策的出台,徹底打通了限制其發展的「最後一公里」。
目前,在全市108家博物館中,國有直屬博物館為28家(省直4家,市直24家),而民辦和行業博物館數量則分別達到38家與42家。
國有直屬博物館與民辦和行業博物館之間的結構比類日趨協調合理。
年參觀人數突破千萬人次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博物館觀眾量逐年上升。
據統計,2012年,全市博物館觀眾量為550萬人次;2013年,全市博物館觀眾量為746.5萬人次;2014年,全市博物館觀眾量為850萬人次;2015年,全市博物館觀眾量已逼近千萬人次;2016年,全市博物館觀眾量突破千萬人次。
可以說,「博物館之城」建設五年來,全市博物館免費參觀人數取得了跨越式增長,增長率為300%,真正實現了「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果人人共享。
展覽活動推陳出新
五年來,全市相關博物館不斷推出一批臨時展覽、巡迴展覽和流動展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吸引市民走進博物館。
據初步統計,五年來,全市僅國有直屬博物館就累計推出臨展、巡展、引進展等各類展覽共計400餘個。
與此同時,文物主管部門還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加大基本陳列改造力度,不斷豐富提升展示手段。
《江漢朝宗——武漢城市現代化歷程》、《長江之歌
文明之旅》、《中共中央在武漢》、《萬里長江橫渡》、《大武漢1938》、《探索與奠基——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歷史陳列》、《敢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毛澤東在武漢》等都是近年來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新品力作。
相關陳列展覽還先後入圍中國博物館界的最高獎項——「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十大精品推介優勝獎」,受到業界的充分肯定。
重大文博工程相繼上馬
五年來,為進一步夯實「博物館之城」的基礎,文物主管部門克難攻堅,群策群力,不斷加大全市重大文博工程推進力度,江漢關博物館、長江文明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橫渡長江博物館等一批文博場館相繼上馬,為「博物館之城」建設錦上添花。
社會教育活動深入開展
五年來,全市博物館以重大節日和各類假日為契機,堅持開展博物館五進、博物館之友沙龍等社會教育活動,推陳出新,堅持常態化、制度化、品牌化,並一以貫之,受到民眾的歡迎,既擴大了博物館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又形成了「博物館之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博物館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的博物館「五進」活動,使「博物館之城」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僅今年上半年,全市相關博物館開展博物館進社區、進校園等各類「五進」活動近百次。
數讀
282處 282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29處、省級108處、市級145處);57萬套可移動文物(國有收藏單位藏品);108家博物館(國有直屬28家、民辦38家、國有行業42家);五年來,近千場次各類展覽講座;4000餘萬參觀人次。
2008年1月 武漢實現了國有博物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2011年12月 武漢正式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
2012年5月 武漢啟動了「建設博物館之城·走進博物館」活動,正式拉開「博物館之城」建設序幕。
2013年9月《武漢市促進民辦和行業博物館發展實施辦法(暫行)》正式發布。
2015年 《武漢市民辦和行業博物館考核辦法》正式出台。
特色館
長江文明館
長江文明館是集中收藏展示研究長江自然生態與歷史文明的綜合性博物館。
2016年被中共武漢市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又被水利部公布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自2015年9月25日落成開放至今,已免費接待觀眾突破110萬人次,藏品總數已達到8868件(套),已經成為了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一張新名片和一處新地標。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民俗博物館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民俗博物館位於318國道的胡青灣路段北的臥獅地上,是武漢鳳娃古寨古建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徽派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遺址和農耕文化長廊構成。
民俗博物館是一棟以徽派建築為代表的古建築,體現皖南、贛北、鄂東地域建築特色文化。
農耕文化長廊是民俗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幾千年來的農耕時期平民百姓生產和生活歷史現實。
武漢琴台鋼琴博物館
武漢琴台鋼琴博物館於2014年8月開館,選址月湖之畔的琴台大劇院一樓藝術展廳,收藏了200餘台世界著名品牌古董鋼琴,大多為稀世珍寶。
鎮館之寶為一台1865年9尺 「施坦威」黃金大鋼琴。
建館3年以來,該館每年都會制訂一些重大展覽計劃,堅持常年開放,出陳布新,增加藏品,不斷提高博物館的陳展水平。
同時博物館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包括:校外課堂、朗讀會和知音讀書會等活動,主動聯繫開展藝術類的文化交流活動,有力地宣傳博物館的知名度和擴大博物館的參觀人數。
橫渡長江博物館
橫渡長江博物館位於漢口江灘粵漢碼頭,造型上採用蘇式建築風格,由原渡江觀禮台維修改建而成,與防洪紀念碑等組成橫渡長江文化園的核心景觀。
博物館的《萬里長江橫渡》基本陳列分為「擊水中流」、「情系長江」、「大江弄潮」三個單元,由序廳、主展廳、多媒體互動廳、臨時展廳及觀景區組成,共有照片2100多張、圖片380多張、實物500餘件,以及13件藝術品(油畫、場景、雕塑等)。
其中就包括有毛主席專職攝像師錢嗣傑曾使用的照相機、原版照片、底片以及毛主席1956年渡江時在旁擔任保衛任務的小木船等珍貴實物。
其中很多珍貴照片為首次公開發表。
湖北省電力博物館
湖北省電力博物館是國內首家運用現代展館理念建設,集歷史館與科普館於一體的電力行業博物館。
該館位於武漢市江岸區合作路22號,所在地原為1905年創辦的「英商漢口電燈公司」舊址,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
2014年7月,湖北省電力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
撰文: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