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叫「明十三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陵墓指帝王、諸侯的墳墓。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以秦始皇陵為代表。

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一處。

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築與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莊嚴肅穆的環境。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至崇禎殉國,一共有16位皇帝,可在「十三陵」中卻只安葬了13位明朝皇帝?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寢的總稱。

還有三位皇帝被埋在了哪裡?他們分別是誰呢?

沒有被葬在的十三陵的三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朱元璋和朱允炆沒被葬在明十三陵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十三陵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建成的,所以在他之前的朱元璋、朱允炆的陵墓自然不在十三陵中。


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史稱「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孝陵占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後世的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故孝陵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二.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孫子,明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於南京,洪武二十五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及時糾正了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導致其叔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攻破南京城,奪取了侄子的帝位。

至於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不知所蹤,沒有人知道他最終葬在哪。

有兩個說法,一是認為朱允炆在皇宮中就被燒死了,但由於當時指認的屍體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根本辨認不出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所以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二是認為朱允炆聽從了朱元璋留給他的精囊妙計,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城,等待日後東山再起,傳說朱元璋還為其準備好了和尚的袈裟和缽子。

有趣的是,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三.明代宗朱祁鈺,原本輪不到他當皇帝的,卻因為一些因緣際會,當上了皇帝,但結果也是比較慘的。

由於他的哥哥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虜,所以朱祁鈺在太后及朝中大臣的提議下登上皇位。

後來英宗歸來,發動「奪門之變」,重又做回了皇帝,掌握了大權。

但他不承認朱祁鈺這個皇帝,朱祁鈺被害死,陵墓也被英宗搗毀,最終以「王」的身份葬在玉泉山。


明十三陵於永樂七年(1409)開始興建,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十三陵前後經歷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