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銅鼓 被譽為「銅鼓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拍攝於廣西民族博物館的館藏101號雲雷紋大銅鼓。

這面西漢時期的雲雷紋大銅鼓,出土於北流縣,面徑165厘米,重約300公斤,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銅鼓,被譽為「銅鼓王」。

廣西大型銅鼓的大量發現,說明廣西古代民族的統治階級曾競相鑄造大銅鼓,以示統治權力的強大和威嚴。

銅鼓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

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

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

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

據裴淵《廣州記》和劉恂《嶺表錄異》說:壯族銅鼓有的「面闊丈余」,有的「厚(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花紋)」,製作極其精巧。

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

鼓腔中空,無底。

兩側有銅環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緻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

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最大的銅鼓。

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餘面。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銅鼓數量最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最早、歷史最長的地區。

在古代,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曾以占有銅鼓的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治權力大小的象徵。

後流傳到東南亞地區,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於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日等等。

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後又渲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它為民族首領貴族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

自春秋戰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製作得最為精美,式樣最多,是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文物。

依照銅鼓流行地區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

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

粵系銅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

銅鼓的裝飾花紋,常見以下幾種:太陽紋是銅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飾紋,它有兩種表現形式,滇系的太陽紋光芒呈長的銳角,而粵系的太陽紋光芒則細長如針。

蛙紋是最富特色的一種裝飾,均作立體浮雕狀,有四隻、五隻、六隻不等。

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個方向旋轉。

最有趣味的是疊蛙,也稱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達三四層的。

鷺鳥紋:鳥頭有大的羽冠,作飛翔狀,姿態優美。

此外,還有舞蹈紋、競渡紋等。

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徵,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

銅鼓在越南、寮國、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