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之爭」何時才能畫上完美的句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帝是公認的中國人為初祖,每年的三月三、清明節、重陽節全國各地都會有隆重的祭祀活動,來凝結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然而黃帝故里以及黃帝陵之爭最近卻成為焦點,那麼這種爭論真的有必要麼?掙來掙去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一、黃帝故里之爭

首先是河南新鄭,河南省新鄭市在遠古稱「有熊」,這在歷史書有明確記載。

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有熊在什麼地方?《史記·五帝本紀·解集》說:「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說:「新鄭縣,漢舊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本鄭國之地。

」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有熊,黃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鄭縣。

」1986-1993年版《漢語大辭典》說:「有熊,古地名,傳說黃帝所建之都。

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不僅歷代史書這樣記載,明代至民國年間的《大明一統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誌》都一致記載新鄭古為有熊。

另外,如碑刻,金代劉文饒的《修德觀問道碑記》曰:「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

」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觀志》:「河南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

」民間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俗語。

甘肅天水,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晉郭璞pǔ《水經》載:「帝生於天水軒轅谷。

」《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

」《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於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

」《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

」清水古稱上邽,又屬天水郡管轄。

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實際上就是清水軒轅谷。

各種縣誌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黃帝誕於此。

」黃帝「生於姬水,長於壽邱」。

宋.羅泌博考眾說所著《路史》,該書注中有壽邱在上邽語。

山東曲阜,晉代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就認為黃帝生於壽丘:「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說:「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

二、黃帝陵之爭

陝西黃陵縣,傳說裡面葬著黃帝生前穿著的衣服,所以,橋山黃帝陵也被稱為黃帝衣冠冢,《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

」這是橋山黃帝陵之所以被公認為是正宗黃帝陵的依據。

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黃陵縣的橋山之上,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

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

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

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

河北琢鹿黃帝陵,黃帝廟遺址,在涿鹿橋山主峰正南、小礬山村東北約3里的黃土坡地上,面積約100餘畝。

黃帝廟大殿基址近於方形,東西長17米,南北寬14.5米,高8米。

《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之「軒轅之台」,因在遠處仰首望此,酷似一方石桌安放于山巔,故當地民眾呼作「石桌」,言為黃帝與仙人對弈之處。

《魏書帝紀》中所說的「溫泉宮」遺址所在處。

涿鹿橋山北麓古道遺蹟。

北麓現在只有一條小礬山通向溫泉屯村的羊腸小道,沒有人知道在山柴草叢之中隱藏著一條官道遺蹟。

此道路斷續保存的完整處,都是1.5米寬,過山坡修平而砌石鋪出路面,坡度較緩;遇山崖則鑿石通路,道路保存相對更好。

在一處無人居住、沒有耕地的荒山中,古代曾有這樣寬闊的道路修築實屬罕見。

疑此正是從古代的「溫泉宮」上橋山的道路。

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陵,靈寶黃帝陵位於河南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的荊山上。

據《史記.封祥書》記載,古時這裡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來到荊山查看。

為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鑄鼎于山下。

後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

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

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

」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

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並建廟祭祀。

甘肅正寧「橋山」,《史記》雲:「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集解》引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

《史記索隱》引《漢書.地理志》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張耀民在查閱歷史史料中發現,這些記載其所指均為一地,即後世所謂的寧州橋山,也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鄉。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理由,但是同屬華夏,何必因為黃帝之爭而引發「地域攻擊」,最後恰逢今年農曆三月三和清明節相距較近,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與陝西的黃帝陵祭祀大典幾乎重合,這也引發不少網友關注黃帝到底在哪,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見解是一個是黃帝出生之地,一個是黃帝埋葬之地,本不應該將兩地進行對比,或許是背後的旅遊利益引發兩地的爭辯,但這種爭論又有什麼意義,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為初祖,開啟華夏5000年文明的重要人物,為何不用一種崇敬的心去紀念黃帝,傳播華夏5000年文明,從你我做起,遠離地域攻擊,做一個新時代華夏文明的傳播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難道華夏之祖的軒轅黃帝僅僅只有衣冠冢?

黃帝作為華夏誕生的領導人,地位身份之高自然不需多加贅述。司馬遷《史記》關於黃帝的記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15歲被群民擁戴為部落領袖,黃帝死後,人們選擇了「橋山之巔」,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