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踏飛燕」還要早400年的青銅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邯鄲市博物館二樓的《趙文化展廳》中陳列著目前我國最早、最具有寫實藝術風格的三匹青銅馬。

它們其中的一匹作昂頭行走狀,五官及額鬃清晰,右腿前抬,體態勁健有力,尾下垂打結,用線紋表示馬鬃是行走馬,高18厘米,長24.5厘米。

另一匹為低頭立馬,作低頭佇立狀,高15厘米,長23.5厘米,該馬五官及額鬃清晰,馬尾下垂打結,腹部鑄有生殖器表示該馬為雄性,馬做打鼻狀,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還有一匹是後坐式立馬,作低頭覓食狀,高15厘米,長22.5厘米,低頭左傾,後足略蹲,左腿斷,尾部打結下垂,五官清晰,嘴微張,以線條表示額脊鬃毛,造型簡潔。

這三匹馬的尾巴均打結,而且肌腱隆突、四肢發達、背部豐滿、臀部強健、馬頸有力,這些特徵都說明它們是成年戰馬的造型。

如果我們從雕塑藝術的角度來審視不難看出,這些馬鑄造時都採用了多視角立體構圖的圓雕手法:以一條和諧明快的曲線勾勒出馬的頭、背、臀、尾的整體輪廓,馬頭的頜骨突出,頜角分明清晰,眼神凝重深邃,鬃毛與馬尾線條流暢,連馬掌部位都刻劃的惟妙惟肖,將運動的馬與靜止的馬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這三匹青銅馬,整體造型準確生動,姿態各異,刻畫細膩,風格寫實,反映了戰國時期趙國青銅鑄造藝術的精湛和審美思想,代表了趙文化燦爛的藝術成就。

這三匹寫實風格的青銅馬比漢代有名的「馬踏飛燕」還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寫實藝術風格的青銅馬。

如此珍貴的「寶物」是如何來到邯鄲市博物館呢?

這還要從17年前一段傳奇的故事說起。

1997年10月18日凌晨2點,一批盜墓賊悄悄地挖開了位於邯鄲市西北陳三陵村的戰國時期趙國王陵二號陵,恰好被一個巡山的老人發現並迅速報案。

這個案件引起高度重視,隨即公安、文物部門聯合行動,當場抓獲了數名盜墓犯罪分子,但是包括三批青銅馬在內的二百餘件文物已經被轉移。

邯鄲市公安局立即組成了專案小組展開偵破工作。

據犯罪分子交待,這是一個有人指揮,有專門人員實施盜墓,有專人負責販賣的「一條龍」這樣的盜墓團伙。

他們經過周密地謀劃和準備,使用洛陽鏟從二號陵台上北側的一座封土墓頂向下打開一個探孔,從探孔裝入定向爆破炸藥,引爆後把封土擠壓在孔壁周圍,形成一個直徑約60餘厘米的豎洞。

他們從豎洞進入墓室,盜走了墓中的一批珍貴文物。

盜墓分子其中有一個叫楊巍,盜得青銅馬後,隨即出逃。

在邯鄲市刑警的努力下,很快將楊巍本人捉拿歸案,但是所盜的器物中—青銅馬已經經由香港流失到了英國。

這個事情迅速引起了國內外很多人士的廣泛關注,國寶青銅馬的下落更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中國許多文物專家紛紛表示,三匹青銅馬是難得的「孤品」和「稀世珍寶」,我們必須把它們追回來。

公安幹警經過百餘天縝密偵察,萬里追蹤,協同國際刑警,終於在1998年5月12日終於將販賣到英國的珍貴文物「完璧歸趙」,經多方協調,最終決定藏入邯鄲市博物館,向廣大市民展出。

飽受顛沛流離、失而復得的「國寶」引起了很多學者前來觀看、研究。

其中有的學者經過反覆細緻的觀察,發現它們屬於蒙古馬種,遠在北方草原的蒙古馬種為什麼會進入趙王的陵墓內?這些信息能否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究出趙王陵2號墓中究竟是哪位趙王呢?

在邯鄲民間,一直傳說趙王陵里有無數的奇珍異寶,但是關於趙王陵的位置卻有著種種不同的說法,當地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叫「七十二陵八十二台,不知趙王哪裡埋」,意思就是說趙王陵有眾多遺址,但真正的趙王陵究竟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經多年專家和學者的幾番論證得知,位於邯鄲市西北20公里處,呈東北至西南的條帶狀分布五個高大陵台(由於不能確定是哪位趙王的陵墓,故現命名為1號陵,2號陵,3號陵,4號陵和5號陵),七座封土(俗稱墳頭),應該是戰國時期趙國國王的陵墓。

而根據史書記載,我們得知:從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到公元前228年秦國統一天下,趙國共經歷了8位國君,分別為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和幽繆王。

而幽繆王投降亡趙,被秦王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應該不會再被葬入邯鄲。

如此推測,趙王陵的七座封土很有可能埋葬的就是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等七個君王。

而「蒙古馬種式」的青銅馬的出現,讓很多學者不由得想到了趙國的舉世聞名的改革—胡服騎射(引進胡人的衣服、馬匹,練就騎兵),因此,它們很有可能是趙武靈王實行改革的產物,據此推測,趙王陵2號墓埋葬的可能是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或悼襄王。

但是這座陵墓的主人是誰呢?由於這幾座陵墓目前都還沒有發掘,除了三件青銅馬外,我們還沒有其他考古資料的佐證,再加上史書上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因此,我們依然無法斷定其主人到底是四王的哪一個。

也就是說,在今天這三匹青銅馬的身上依然縈繞著很多撲朔迷離的「謎」,而正是這些未知為我們今人不斷地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不懈的動力。

但是,隨著「三馬」映入人們的視野以及趙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背後的真相、故事將被挖掘出來,請大家拭目以待。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網際網路搜集並整理髮布,侵刪。

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談談邯鄲的名勝古蹟

磁山遺址又稱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