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平田整地挖出古墓 考古專家追憶古陶器出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鹽城考古專家王愛東追憶當年「一段史」 頭墩曾挖出國家二級文物

讀者許先生諮詢市區頭墩、二墩、三墩位置的消息見報後,7月25日,鹽城晚報刊登城南新區新河街道三墩社區居民指認老墩舊址的後續報導,又有讀者來電提供頭墩位置。

原鹽城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愛東,介紹了他參與挖掘頭墩文物的經過。

△王愛東回憶當年挖掘頭墩文物的經過。

頭墩是唯一位於路東的墩子

7月25日,鹽城晚報後續報導《讀者熱議「三墩」,社區居民指認舊址——這裡曾出土古代陶罐瓷器》見報後,再次引起讀者對頭墩的追憶。

7月26日,家住鹽城市區凌橋小區的徐先生給記者來電:「我家原來就住在東閘南路(原人民南路)邊,頭墩就在我家東邊300米處,就是現在東閘加油站一帶。

年過八旬的老文史專家胡愛桐,通過查找資料,從鹽城老地名中找到頭墩的記載:它位於現東閘加油站東面,也是幾個老墩子中唯一的在古范公堤(現開放大道)東的墩子。

從規模看,頭墩比二墩面積大,是幾個老墩子中最大的一個墩子。

今年75歲的王愛東,是原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退休後仍關注我市考古工作。

他告訴記者:1975年12月,他參加了頭墩的考古挖掘工作,那也是他第一次參加大型考古研究,頭墩出土的近百件文物,都是經過他的雙手清理後運回博物館,所以他至今難忘。

學生平田整地挖出古墓

7月28日下午,王愛東向記者展示頭墩出土文物的照片。

王愛東介紹:「頭墩位於城東南不足兩公里,在范公堤東側,原來墩高約8米,後來因取土逐漸削平。

1975年12月城南中學師生幫生產隊平田運土,在平田整地時發現了墓葬。

聞訊後,他和同事唐劍雲立即騎上自行車趕到頭墩,看到墓葬規模較大,又與南京博物院聯繫,南博派紀仲慶、陳福坤、周加勝三位老師來鹽協助清理。

墓坑為長方形豎穴,木槨均為整塊楠木組成。

打開棺蓋,首先發現一塊木胎「天花漆板」,長寬與棺木相等。

棺內骨架保存基本完整,頭西腳東,長1.68米,男性。

漆耳杯底部書有「徐」字,推測應為墓主人的姓氏,墓主人身份應為一般官吏或地主,其年代應為東漢前期。

「當時群眾覺悟高,圍觀的人很多,但都很配合我們的挖掘工作,沒人隨手碰文物。

」這給王愛東留下深刻印象。

出土的文物沒有損壞或丟失一件。

頭墩挖掘出的彩繪「天花漆板」,當時在江蘇境內漢代木槨墓中前所未見,它與漆盤和漆耳杯一起,被評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老墩子是古時墓葬遺留物

市區這幾個墩子,都是古代鹽官及大戶人家的墓葬遺留物,王愛東說,他多年研究發現:市區幾個墩子出土的漢墓文物,除隨葬鼎、鍅、壺禮器外,還放置少量的日用器。

它反映出經過文景之治,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墓葬中器物日益豐富。

牲畜模型的出土,也反映了當時對牲畜飼養的重視。

根據市區幾個墩子墓葬出土的器物來分析,王愛東推斷,鹽城老城區東北、北郊近十萬平方米的地方,在兩漢時期已是一個人煙稠密、農業發展、漁業興旺、鹽鐵等經濟繁榮的小城鎮。

本文來源:鹽城晚報


華夏文·史·藝 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本平台中註明「來源:華夏文·史·藝」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華夏文·史·藝所有,轉載時必須註明「來源:華夏文·史·藝」。

二、本平台中註明文章文字、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於網絡,信息內容並不代表本平台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版單位所有。

如因作品內容、侵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聯繫小編,請在見圖文後30日內進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鮮為人知!鹽城三羊墩漢墓曾出土漢代米酒

 本報近期連續刊登城南老墩子舊址尋訪,特別是原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王愛東介紹頭墩的報導後,讀者賈先生等對老墩子考古舊事很感興趣,希望了解詳情。近日記者再次採訪王愛東,請他回憶三羊墩和二墩的考古往事,...

邵東發現東漢時期磚室墓 墓主為富裕平民

近日,邵東縣火廠坪鎮高山村一村民在整理宅基地時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文物部門得到線索後立即趕赴現場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文物專家初步判定此墓為東漢時期磚室墓,墓主人為比較富裕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