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古城遺址周邊的古文化遺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晉陽古城遺址所處的太原盆地及其周邊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在遺址周邊發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遺址和墓葬。

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於太原盆地的北部和西北,較重要的地點有上蘭鎮土堂和古交工礦區、石千峰、後梁等地點。

主要文化遺物有石核、石片等。

地質時代屬於中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仰韶文化早期的文化遺存主要分布於太原盆地的西部,典型遺址有婁煩童子崖等遺址,文化面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遺存屬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還有部分遺存與內蒙古中南部、豫北冀南同時期文化遺存相同或相近。

仰韶文化晚期的重要遺址有太原義井遺址。

義井遺址位於太原市西部,分布面積約11.2萬平方米。

20世紀60年代初發現,並進行了小規模試掘。

1991年,再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發掘面積雖然很小,但出土遺物很有特色,主要反映了晉中一帶仰韶晚期階段考古學文化的面貌,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廣泛重視。

該類遺存繼承了廟底溝文化傳統,但與晉南地區的同時期遺存有較大區別,而融合了周圍其他文化的一些因素,尤其是與東部的大司空文化接近。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學者們認為晉中及周圍地區在仰韶晚期存在著一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義井遺址是這類遺存最早發現和確認的地點,因此被命名為「義井文化」。

龍山文化時期,太原盆地周邊的文化遺存分布範圍較廣,文化內涵與呂梁山地、南流黃河兩岸同時期文化遺存相近,與忻州游邀、太谷白燕的同時期文化遺存關係密切。

有的學者將此類遺存定名為「白燕類型」。

比較重要的遺址有方山遺址和申家山遺址。

二里頭文化時期,晉陽古城所處的太原盆地周邊分布有較多的典型遺址。

較重要的有光社遺址。

光社遺址位於太原市北郊十里許的光社村南高出平地5米的黃土台地上,1954年發現。

1956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再次做了地面勘察,同年10月進行了發掘。

採集和發掘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器形有鬲、甗、罐、杯、環、紡輪和陶餅等,還有大量陶片。

陶質有夾砂粗灰陶、夾砂細灰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等,尤以夾砂粗灰陶最多。

陶器表面主要裝飾繩紋,另外還有附加堆紋、壓紋、三角形劃紋,少量的籃紋。

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錛、石刀、研磨器、石紡輪等,磨製的石鏟最多。

還有一小部分骨器,如骨錐、骨鑿、骨簪、骨鏃、骨匕等。

採集到卜骨12片,但上無文字,發現比較整齊的白灰面。

與光社遺址文化內涵相同或相近的,還有狄村、東太堡、許坦等遺址,時代約相當於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文化時期。

有的學者將這類遺存命名為「白燕文化」或者「白燕類型」,也有的學者直接將此類遺存定名為「東太堡文化」或「光社文化」。

商代遺存僅有零星發現,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至今未發現。

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分布較廣。

集中分布於晉陽古城遺址周邊,除遺址外,還有墓葬、城牆等遺蹟,比較重要的墓地有冶峪墓群。

墓地位於晉源區金勝鎮冶峪村,分布面積約2.4萬平方米。

1988年,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墓葬180餘座,以東周墓為主,比較重要的大型墓葬有趙卿墓。

趙卿墓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南郊金勝村,1988年發掘,出土全部隨葬遺物達3421件,其中青銅器1402件。

另有玉石器、金器、木器、骨角器、蚌器等。

這是迄今為止所見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後期高級貴族墓葬,墓主人可能為春秋晚期晉國著名的趙簡子。

趙卿墓的發現與發掘為進一步了解晉國晚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手工業技術和社會制度等諸方面提供了條件。

秦漢時期的遺址和墓葬發現較多。

墓葬主要分布在蒙山、龍山、天龍山等山前衝擊扇與汾河西岸之間的坡地或台地上。

比較重要的有金勝村9號漢墓、東太堡漢墓、尖草坪漢墓及開化墓群。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遺存數量較多,分布範圍廣泛。

除遺址、墓葬外,還有石窟寺、造像等數量較多的宗教遺存。

比較重要的遺址是晉陽古城,另外還有東峰遺址。

東峰遺址位於太原市小店區黃陵街道辦事處東峰社區北部台地,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約170米,分布面積約4.7萬平方米。

重要的墓葬有北齊徐顯秀墓、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賀拔昌墓、庫狄業墓、狄湛墓、趙信墓等。

重要的佛教文化遺存有童子寺燃燈塔和摩崖造像。

隋唐時期的文化遺存分布範圍更加廣泛,數量也更多。

主要包括遺址、墓葬、寺廟等。

重要的墓地或墓葬有隋代虞弘墓、斛律徹墓、金勝村唐墓、石莊頭墓群、王郭村墓群、太原焦化廠唐代壁畫墓、開化墓地等。

重要的寺廟有太山龍泉寺,龍泉寺位於太原西山九峪之一的風峪溝內的太山山腰,是晉陽古城宗教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泉寺唐代塔基殘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依山體而建,內鑿有地宮,用黃土與石條夯砌而成。

地宮內出土石函一件及「開元通寶」銅幣一枚。

石函內套裝有鎏金銅飾木槨、木胎鎏金銅槨、木胎銀槨、金棺,共計五重棺槨。

據X射線檢測內有聚成堆的顆粒狀物體,應為舍利。

太山龍泉寺塔基是佛塔地宮瘞埋舍利的早期實例,也是現存地宮中最早的一例;地宮出土的石函、木槨、銅槨、銀槨、金棺等遺物保存完好、做工考究、工藝精湛、等級較高,為研究唐代佛教和金銀器等的製作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先後占據晉陽。

屬於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發現數量較多。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平滅北漢。

晉陽古城經火燒、水灌後徹底毀滅。

宋元時期,并州太原郡、太原府的治所位於今晉陽古城的東、北部。

同時期的墓葬有太原東郊紅溝宋墓、南坪頭宋墓、小井峪宋金墓、義井宋墓、西流村金墓、瓦窯村元墓等。

除遺址、墓葬外,寺廟、道觀等數量也不少。

明初,太原縣治自汾河以東的平晉縣遷移至現在位置。

晉陽古城遺址分布範圍內和周邊地區明清時期的遺存數量較多。

目前發現較多的是墓葬,主要有小井峪明墓、七府墳明墓、風峪口明墓等。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保留至今的寺廟、道觀、橋樑、民居、牌坊、門樓及街名、地名等。

本文由孫莉、樊鑫摘編自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晉源區文物旅遊局 編著《晉陽古城一號建築基址》之「第一章 緒論

內容略有刪節、調整。

978-7-03-049520-4

2013~201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在山西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西街村西的晉陽古城西南城牆附近,解剖了西南城牆一段和發掘了附近的一號建築基址。

發現了一條引水渠、6座房址及27座灶址等遺蹟,出土有漢至宋初時期的陶器、瓷器、三彩器和建築構件等上千件。

本書是對一號建築基址及附近相關遺蹟、遺物的整理成果,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築特徵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南陽淅川溝灣遺址

溝灣遺址原名下集遺址,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2007年7月~2008年8月,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委託,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

貴州這裡出土文物上萬件,最早的有上萬年

中鐵閱山湖 貴陽榜樣生活領導者提示您關注動靜貴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歷時4年,習水黃金灣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完成,發掘共發現房址、灶坑、陶窯、灰坑、灰溝、墓葬等各類遺蹟30...

習水土城發現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漢代聚落遺址

日前,遵義市文物保護部門在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附近發現一處大型漢代聚落遺址,該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目前發掘面積580餘平方米,出土遺蹟、...

重大考古發現:河南周口發掘百座漢墓群

11月13日,河南文物部門對外消息稱:在該省周口市境內發掘出以百餘座漢墓為主的古墓群,出土有大量陶器與漢代「五銖」錢。據介紹,墓葬出土陶器多達487件,從出土的遺物判斷遺址的時代從漢代一直延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