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時刻的國寶——紫口鐵足為世珍的南宋官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宋在金兵的鐵蹄下滅亡後,南渡的宋朝皇室在杭州繼續著他們對汝窯,對美麗天青色的追求。

其中尤以宋高宗趙構為甚。

據文獻記載,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1年),宋高宗駕幸寵臣張俊的家中,受寵若驚的張俊向高宗進獻大量奇珍異寶,其中就包括16件汝窯瓷器。

請點擊此處南宋官窯大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而汝窯窯場早在北宋末年就已停燒,南宋時更處在金朝的統治威脅之下,不再復燒。

汝瓷因此成為絕響。

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於南宋皇室來說,汝窯器物愈來愈像一個符號,寄託著他們對故國的懷戀。

燒造實用器的任務,則轉而由南宋官窯承擔。


從器形、釉色到燒造工藝,官窯的身上處處都透著汝窯的影子。

這件官窯大瓶就是南宋官窯中的傑作。

它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出如冰面開裂的「冰裂紋」,給人以無盡的想像。

官窯胎土含鐵量極高。

在燒造後的冷卻過程中,無釉處的胎體慢慢被氧化,變成黑色,而器物口沿、凸棱等處,釉層很薄,呈現出比黑色稍淺的紫色。

這就是南宋官窯的「紫口鐵足」特徵,在這件官窯大瓶及其他南宋官窯器物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南宋官窯葵花式小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口沿處微呈紫色,即為「紫口」

同一件器物的底足——「鐵足」

如此精美的官窯瓷器,是在何處燒造的呢?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記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

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

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這段文獻表明,南宋官窯的窯址應該有兩處:一處在「修內司」,一處在「郊壇下」。

根據成書於南宋後期的杭州地方志《咸淳臨安志》記載,當時臨安城內,修內司下屬的地塊一共有七處。

結合南宋時期臨安城的建設情況,考古學家推斷,位於今杭州鳳凰山腳下的老虎洞窯址,當屬南宋修內司官窯遺址。

而郊壇下官窯,則位於現在的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

杭州烏龜山西麓建起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那麼,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是什麼關係?兩窯有過同時並存的時候嗎?據學者推測,兩個官窯的更替,與南宋中期臨安城的大變故有關。

史載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年),臨安城內發生了幾次大火災。

1204年的火災尤其嚴重,將修內司的本部直接燒毀。

鑒於陶瓷燒造需要大規模動火,而皇宮距修內司官窯較近,稍不注意即會有池魚之殃。

而城郊的烏龜山一帶,在北宋即有小窯址,有燒造陶瓷的基礎,又離皇宮和官署較遠,是很理想的新地點。

於是,修內司官窯就這樣停用,被郊壇下官窯代替了。

至於「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也就是官窯在遷址後產品質量滑坡的說法,則被科技分析的結果否定了。

無論是從外觀或是胎釉的微量元素組成來看,兩個窯址的產品均沒有大的差別。

修內司官窯遺址出土官窯盤

郊壇下官窯遺址出土石榴瓶

兩窯出土瓷片胎釉的化學組成對比

在南宋,對於官窯的管理是很嚴格的。

官窯的管理者一般是來自中央政府各部門的官員。

產品的式樣也有定製,必須由內府制樣,按樣燒制,這一規定始於北宋末年。

南宋修內司官窯址出土的各類禮器和汝窯的同類器相同,反映出北宋制度在南宋的繼續。

而郊壇下官窯址出土的瓷器在釉色、器類、造型、工藝上,又明顯追隨修內司官窯的風格。

產品中的殘次品,則遵循就地打碎掩埋的原則。

在考古發掘中,南宋官窯遺址出土大量碎瓷片,正是因為宋代這種近乎苛刻的質量管理制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