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由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李建軍(中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醫學在她逐漸步入科學殿堂,成為理性驕子的今天,我們絕對不會忘記她曾經是從荒山野地里夾著泥土,帶著草木蹣跚而來的「凡夫俗子」。

中國的醫學皎皎如明月,浩浩如江河,在她千百萬年的演進發展中,始終根植於本民族的社會歷史土壤里,不但支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構,而且滲透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民俗、民習和民風之中,一直演繹,影響至今。

一部中國古代的醫學史,也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風俗史。

「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發現藥材,又教人治病,因此出現了治病教人的醫術。

我國《黃帝內經》里就已提到「理色脈」,即以日、月相移之道,四時變化之理,來觀察人身的肌體,並協調人體的腠理,使之應日、月,通四時,進而達到「遠死而近生」的目的,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早已運用到傳說之中了。

今天我們總以為遠古人類無法解釋天空和大自然的一切現象,也無法解釋自己的生老病死。

其實這是對當時社會文化的曲解,人體工程學認為,遠古人類對於外界自然以及人的生老病死,一直是以人與天、地的視為整個系統,用整個系統來對應一切的,於是就有了與天地溝通的媒介通道,試圖通過與天地神靈的溝通,解決自身眼前的問題。

於是,巫醫的出現和巫娼一樣,把一切行業、行為乃至於人的生理、命理等等祀神行為融合在一起,這幾乎構成了古中國所有的行業特徵和整體解決方案。

特別是中華民族產生了完整系統的「神病對位」說法、即某種神鬼專司某種疾病,並在治療的巫術中有針對性地施行法術。

巫術和醫學的剝離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

到周代已經開始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成書於秦漢時期,開始了與巫術的正式分道揚鑣,並且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其內容核心也由人體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到疾病預防的層面,從系統的完整性看,已經構成了中國醫學的完整結構,同時也奠定了我國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之後成書的《難經》更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充實了《黃帝內經》。

秦漢之後,隨著交通日漸發達,各種奇珍異草的藥材開始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原,不僅豐富了中醫藥材使用邊際,同時為中醫的藥物學奠定了理論和學術的寶庫,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是當時流傳至今的最詳實的學術寶典。

東漢時期,著名醫家張仲景著成了《傷寒雜病論》,用今天的專業歸類來劃分,就是中醫臨床醫學的鼻祖。

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讓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隋唐時期,由唐代中央政府出面組織了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名為《唐·新修本草》。

從此在中華歷史上出現了首部由政府頒行的藥典,也是全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

唐代醫家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

宋代政府為醫學教育專門設立了國家醫療教育機構——「太醫局」,成為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

當今醫學古籍《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由宋代政府下設專業部委多此次校訂、刊行後,下發流傳的。

明清以來,首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他歷時27年,參考文獻800餘種,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遠古的傳統醫術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完全以巫術驅魔祛病,一是在巫術中以各種民間醫術和草藥治病療傷,一是基本不施行巫術的醫生。

同時,鬼神、圖騰崇拜、原始禁忌等思想觀念也成為他們消病去疾、保命延壽的本能性生活行為。

自從中醫從傳統醫術分流出來後,就漸漸形成了一整套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雖然還是帶有傳統醫術的基因,如陰陽、五行、運氣、髒象、經絡等學說,但在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法、預防、養生方面呈現獨特的面貌,在臨床的診斷方法採用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法,在臨床的治療方法上又兼容了灸療法、刮痧療法、推拿、拔罐療法等。

中醫是中國文化下的一本正經,在中醫普遍受到質疑的今天,人體工程學以史為據,簡說中醫的前世今生,自覺酣暢痛快,不知你是否由此同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