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保護「國際化」,與歐美多管齊下打通合作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8日,中美兩國元首夫婦觀看文物修復技藝展示。

(圖片來源:新華社)

11月8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陪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川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參觀故宮博物院。

在參觀完前三殿後,兩國元首夫婦來到故宮文物醫院,先後觀賞了鐘錶、木器、金屬器、陶瓷、紡織品、書畫等文物修復技藝展示,現場參與書畫修復體驗,兩國元首積極評價中美兩國在文物修複方面開展的廣泛、深入合作。

習近平夫婦陪同川普夫婦參觀故宮文物醫院。

(圖片來源:新華視點)

事實上近些年來,在古建及文物修復領域,除美國外,中國和多個歐洲國家已經通過各類途徑走上了合作之路。

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出資、投資,參與別國的文物修復工作。

中國的文物保護正在加速「國際化」。

建於1918年的榮宗敬故居位於上海靜安區陝西北路186號,堪稱滬上最為高雅的花園洋房之一。

2011年,Prada與建築師RobertoBaciocchi合作啟動對其的修繕工程。

今年,Prada榮宅正式完工。

圖為10月29日拍攝的榮宅。

(圖片來源: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楊柳攝)

義大利文物修復技術世界領先,「喚醒」中國文物古蹟

當下,中國對文物、古建築的保護意識不斷提升,保護意願也越來越強,而義大利在文物保護及修複方面的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擁有豐富經驗。

在此背景下,來自義大利的專家、技術近年來頻繁成為「喚醒」中國文物古蹟的主角,同時,兩國在文物保護、修複方面的合作也拓展出了多個維度。

中新社報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義大利擁有全世界大約60%的歷史、考古及藝術資源。

有如此數量眾多的文物得以保存,其背後是義大利全球領先的文物修復技術。

義大利的文物保護及修復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中國則迫切希望提升文物保護、修復的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頻繁開展了諸多合作。

綜合上海《勞動報》、天津《城市快報》報導,近日,Prada集團宣布,經過6年精心修繕,由中意兩國工匠攜手合作修復的榮宅,於10月17日起正式對外開放一個月。

榮宅建於1918年,是一座帶有花園的獨立式三層西式住宅,是上海灘為數不多的頂級豪宅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園洋房之一。

而位於天津和平區的靜園曾是末代皇帝溥儀逃離紫禁城後的蟄居之地。

2005年,在義大利建築學家羅傑威的主持下,一場以還原為主的修復工程拉開序幕。

2007年7月,修復後的靜園正式對外開放,漫步其間,似乎每一處都殘留著末代皇帝的氣息。

2016年7月5日,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出席由中國故宮博物院和希臘研究與技術基金會共同舉辦中國—希臘文物雷射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

齊普拉斯在留言簿上寫道,「當科技成為連接古老文明國家的媒介時,兩個有著類似發展道路並同樣為世界文化遺產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國家一定能共同攜手邁向未來。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希臘總理齊普拉斯。

(圖片來源:中新社)

應用雷射技術,中希將開展保護和修復文物科研合作

除了歐洲專家親自赴華修復古宅,中國故宮博物院等機構還與歐洲各國建立起合作關係。

北京《科技日報》報導,2016年7月,中國-希臘文物雷射技術聯合實驗室在北京揭牌,該實驗室由故宮博物院與希臘電子結構與雷射研究所聯合籌建。

希臘電子結構與雷射研究所在雷射光學領域享譽歐洲,一直致力於將雷射技術應用於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中,特別是最近與雅典衛城博物館合作進行的大理石文物表面污染物雷射清除項目,獲得了國際文物修復學會(IIC)頒發的凱克獎,已經成為世界石質文物雷射清洗領域的代表案例。

據悉,故宮博物院收藏180多萬件(套)文物,在雷射技術應用方面需求與發展空間較大。

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標誌著中希雙方將共同在文物雷射技術應用領域,包括技術開發、設備搭建,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未來聯合實驗室的合作成果不僅惠及故宮博物院,還將輻射全國,這一聯合實驗室將成為世界範圍內文物雷射技術應用領域的高水平學術中心之一。

2015年,秦始皇帝陵二號兵馬俑坑第二次發掘啟動。

為了進一步了解二號兵馬俑坑的埋藏內涵,在1994年開始的二號坑兵馬俑第一階段考古發掘的基礎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啟動秦始皇帝陵二號兵馬俑坑新的發掘,計劃發掘面積200平方米。

在此前的發掘中,二號坑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8件彩繪陶俑,其中有非常罕見的綠面俑。

(圖片來源:中新社)

中德科技合作破解出土文物保護難題

中國日報網報導,在陝西秦兵馬俑的考古發掘過程中,陶俑彩繪的保護一直是困擾考古人員的一個難題。

一些出土時帶有彩繪的陶俑因沒有有效的保護手段,彩繪很快就脫落、脫色了。

為了解決在考古發掘中出現的文物保護的諸多問題,陝西省文物局先後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和德國美茵茲的羅馬日爾曼中央博物館簽定了文物保護技術合作研究項目。

據中德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項目的德方負責人、來自德國美茵茲的羅馬日爾曼中央博物館的文物專家蘇珊娜介紹,「伴隨考古發掘文物的出土,大量殘損文物的修復與保護是考古界從業人員面臨的嚴峻問題,而當時中國國內還沒有一所現代化的修復專科學校及與之相配套的職業培訓體系。

1991年4月,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德國美茵茲羅馬日爾曼中央博物館的共同努力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現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部)正式啟用。

在過去20多年的合作中,中德文物保護專家不僅解決了大量文物保護方面的難題,還取得了一系列考古發掘現場和實驗室文物保護的重要成果,包括西安南郊唐李倕墓出土冠飾以及其他文物的保護修復、漢唐墓葬壁畫發掘現場保護與室內修復、陝西渭南金代壁畫墓保護性搬遷、陝西法門寺地宮絲織品的保護與研究、秦始皇帝陵園出土青銅水禽的保護修復等。

同時,德國方面還為陝西培養、培訓了許多文物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

用電子觸摸屏導覽遊覽法國香波堡。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法將在文物古蹟數字化實現新合作

法國擁有兩千多家文物保護建築,位居歐洲之最。

羅浮宮每年接待外國遊客的數量位於世界第一,奧賽美術館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帳號也廣受好評。

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法國文物古蹟數字化大為發展的結果。

在法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助於文保市場的開拓,甚至讓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建築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例如,法國的克呂尼修道院從2010年開始使用增強現實(AR)還原技術後,第一年的參觀人數就增長了50% ,並在此後的4年內實現了參觀人數年均增長35%。

在蘇州一傳統古建築修復現場,一名法國志願者在休息時席地而坐。

(圖片來源:蘇州《姑蘇晚報》)

人民網報導,2016年3月,中國國務院發文指出,要在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以及文物價值認知領域加強科技力量的投入,在博物館收藏保管、布展技術、智能博物館等應用領域加強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此舉是希望在國家財政預算內,打造若干具有科學技術含量的「模範」項目,也可以讓更多中國民眾以更新穎的方式接觸中國文化。

在此背景下,法國商務投資署於2016年9月組織了7家法國企業到訪中國。

這一代表團由法國國家古蹟中心數字部負責人大衛·科林帶隊,專家代表涉及多個領域,例如機器人技術、營銷平台出版、運用3D建模的文物數字化/文物增強化技術、虛擬參觀及虛擬收藏應用開發等。

法國代表團在第七屆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期間,與成都及北京的業內人士進行了會面,包括地方政府相關機構負責人,以及同領域中國企業及機構的B2B會談。

(原標題:中國文物保護「國際化」,與歐美多管齊下打通合作之路)

來源:歐洲時報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故宮助力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文物保護

本報訊 (駐江西記者柯中華 實習記者伍文珺)1月15日,隨著主棺吊運至實驗室,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完成了重要的階段性工作。1月27日上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客江西南昌贛圖大講堂,作了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