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兵馬俑為自己陪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殉葬是以活人為死人同時下葬的做法,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就出現人殉,商朝男女貴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沒有夫妻合葬、妻婦殉夫的現象。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後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
秦漢以後就很少有人殉葬了。
但根據有關野史記載,到明代,人殉之風死灰復燃,朱元璋首開惡例。
朱元璋死後曾有很多妃嬪殉葬,葬在哪裡卻是未解之謎。
網絡配圖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以40多名妃嬪殉葬,這些妃嬪當中,有不少還為朱元璋生育過子女。
劉維才告訴記者,明代的殉葬制比秦漢以前的殉葬多了一層欺騙色彩。
對於被殉葬的妃嬪宮女,朝廷從精神物質上給予褒獎。
明孝陵的殉葬妃嬪,都得到了在孝陵殿內設置的一個「龕」,供後人祭祀。
殉葬在其它國家的古代也有存在。
商王深信鬼神,相信聖靈不滅,為了滿足死後的生活需要,他往往將自己喜愛的人和物一起弄來殉葬。
殉葬人數多達到164人。
這些用來祭祀的人稱為「人牲」,後來演變為「人生」一詞,幸運地未被殉葬的人,就被稱為「牲活」,也就是「生活」一詞的來源。
在商朝,一個人如果不是王族和貴族,就得拚命成為武士、巫師和官員,或者成為史(最早的專業讀書人),否則就只能成為奴隸,可以被當著人牲任意宰殺。
秦始皇覺得用泥土做的兵馬俑更好,所以用了它,以後在陰間指揮他們可以繼續稱王稱霸。
近讀《史記·秦本紀》發現,秦始皇並不是死後用活人和土俑陪葬的獨家發明創造者。
殉葬源於我國上古奴隸制社會,一開始用活人殉葬,周朝以後推行「仁政」,對殯葬制度實行了改革,「人殉」得以廢除,奴隸主死後改用土偶和草人殉葬,「俑殉」取代了「人殉」,以俑殉葬應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
但是這種為推動社會進步、惠及於民的好政策,卻被早於秦始皇460多年的秦武公徹底「改革」掉了。
據《秦本紀》記載:「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卒,葬雍平陽。
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武公為何要承襲以往舊習而遭千古罵名呢?寧公時,武公被立為太子,寧公死後,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擁立寧公之妾的兒子出子為君主。
出子六年,三父等人又殺害了出子。
擁立了原太子武公。
武公登位三年後殺了三父等人,夷滅了他們的三族。
身為太子的武公沒有被大臣立為君王,登位後,出於對自己威信的維護,實行了暴政。
武公在位20年雖無大作為,但卻開創了自周朝廢除「人殉」以來的先河。
他的子孫將此傳統作了繼承和發揚。
「三十九年(前621),繆公卒,葬雍。
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
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秦繆公是個為祖宗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君主,他在位39年廣開言路、功城掠地,使秦增加了十二個屬國,開避了千里疆土,稱霸於西戎地區,為以後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繆公還是位極為仁義的君王,有一次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被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抓來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們,要加以法辦。
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
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灑,會傷人。
」於是就賜酒給他們喝,並赦免了他們。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仁義君王,其死後卻用了177人陪葬,陪葬的人中還有深受秦國人民敬重的三位良臣。
「人殉」的實行毀了繆公的一世英明。
為什麽秦始皇用那麽多兵馬俑為自己陪葬?
殉葬是以活人為死人同時下葬的做法,龍山文化時期(約五千年以前)就出現人殉,商朝男女貴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沒有夫妻合葬、妻婦殉夫的現象。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後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