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遺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這不但表現在時間的跨度長,而且表現在內涵的豐富多彩。

從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遺留物品和由典籍記載流傳下來的事件中,我們都可強烈地感覺到這種文化內涵的震撼力。

1、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

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

發現它的卞和也因為和氏璧而聞名古今。

卞和不僅因為遭到楚厲王、楚武王的誤解而失去了雙腳,更因為楚文王聽從了他的解釋而剖開了璞石,最終發現了這塊寶玉,並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寶玉而獲得了生命的價值。

隨著秦昭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取這塊寶玉的故事流傳開來,和氏璧的身價扶搖直上。

最終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傳國玉璽,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的唯一標準。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

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

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師郝用威在全國地史報告會上稱:「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

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來、傳說和質地的好奇心。

而歷史上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

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

從那時以後的各朝各代,都是當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璽,再也沒有能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真正的「傳國玉璽」了。

這個損失之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來說是多麼的巨大,誰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來。

而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恐怕真的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了。

2、阿房宮的摧毀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歷史記載當中最為雄偉的宮殿建築了。

無論是前三代還是後來直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任何古代的建築可以和阿房宮相比較高低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

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秦時一尺約合0.23米。

以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計,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當約六百九十米,南北深進一百一十五米,占地面積約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

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

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在這裡,杜牧把阿房宮的誕生與六國的覆滅直接聯繫起來,可見在秦覆滅一千多年後的唐代,阿房宮之雄偉大氣的形象還深深影響著那時的人們。

其「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的氣勢,借杜牧的《阿房宮賦》流傳於千年後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浮想聯翩。

但阿房宮這座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它與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之間有些什麼傳承關係?是否有些當時建築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宮能夠留存到現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羅浮宮要壯觀得多!從秦始皇陵墓陪葬的車馬坑裡出土的銅車馬上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工藝是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宮能存留到現在,對我國建築技術和工藝將有多麼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啊!

3、華佗《青囊書》的焚毀

華佗行醫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最早能實施外科手術的醫生。

他一生的傳奇醫術令歷代國人嘆服。

單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事跡就被寫入了正史、改編為各種戲劇,廣為流傳在民間。

從史料上看,華佗最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術。

這種外科手術歐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後才開始實施,而華佗在東漢時就可以用他發明的麻藥「麻沸散」給病人實施麻醉,然後剖開病人的肚子對內臟進行清洗,而後切除其中壞死的部分後將其縫合,再放入腹中,最後縫好傷口。

貼上膏藥後,病人在一月內就可以痊癒了。

且不說「手術」和「麻沸散」早於世界各國一千多年,單看史料記載的手術過程之規範,難度之大,也不是當今一般醫院都可以實施的。

有這樣醫術的醫生在近兩千年前不被人稱為「神醫」,恐怕也得被人尊為「神仙」了。

可惜這樣的「神仙」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信任的。

當華佗打算給曹操打開腦殼引出「風涎」,根治他的偏頭痛病的時候,曹操卻誤以為華佗將要害他,將其關入大牢。

當華佗打算給曹操打開腦殼引出「風涎」,根治他的偏頭痛病的時候,曹操卻誤以為華佗將要害他,將其關入大牢。

華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里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寫成《青囊書》,打算流傳下去造福人類。

他將《青囊書》交給看押自己的吳押獄,想叫他繼承自己的醫技。

以下有兩種說法:

其一,吳押獄很高興地接下書,向華佗表示一定繼承他的醫術,當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好醫生。

他把書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後,回到衙門辭去差事,準備回家研讀醫書。

可是到家後卻發現其妻正在焚書,他上前搶過剩下的書頁,只剩下最後幾張記載閹割雞、豬之術的內容了。

相傳現在閹割動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書》所傳下來的法子。

吳妻說:縱然你學得像華佗一樣,也不免像他那樣死在牢中。

有什麼用!

其二,吳押獄當時就未敢接書,華佗大失所望,自己舉火把《青囊書》燒毀了。

不論哪種說法,《青囊書》是就此消失了。

《黃帝內經》流傳下來,使得中醫理論得以確立;《傷寒論》流傳下來,使得張仲景「醫聖」的地位得以確立;《本草綱目》流傳下來,使得李時珍「藥聖」的名頭世界傳送。

可惜的是,華佗的《青囊書》卻沒有流傳下來,中國醫學就此所損失的東西太多了:華佗對人體內臟有著怎樣的認識?他對人的大腦有著怎樣的了解?他打算從腦子的哪個部位「引出風涎」?他的麻沸散是什麼配方?他怎樣控制「麻沸散」的用量?他怎樣解決消毒問題?怎樣對付可能出現的感染?這些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謎了。

4、《蘭亭集序》的失蹤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

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於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

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後,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並留下了遺囑:死後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

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

所以後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後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當年,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當時就名滿天下、惹人追捧了。

而唐太宗酷愛書法,是唐代頗有建樹的書法家、收藏家和書法理論家,一生致力於收藏王羲之的書法真品,據說先後共得到兩千二百餘件。

5、「靖康之恥」損失的文化瑰寶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毀在宋徽宗手裡,這是歷史的定論。

宋徽宗有才,能寫會畫,還獨創了一種書體,叫瘦金體,寫起來瘦勁挺硬、洒脫靈動,是少有的才子皇帝。

但宋徽宗理政昏庸,喜歡聽奉承話,生活奢侈,身邊沒有忠臣,國家大事亂如一團麻。

後人說,宋徽宗「創造了一種書體,失掉了一個江山」。

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代價最大的一個諷刺。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上自徽、欽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北宋就此滅亡。

宋宮中所有的法駕、鹵簿等儀仗法物、宮中用品、書籍、印板、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圖,連同宮人、內侍、伎藝工匠、倡優、府庫蓄積,全部被金人席捲一空。

金軍除了索取金銀絹帛之外,又搶去皇帝玉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以及各種珍寶玩物,擄走百工、技藝、宮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皇子、皇孫、后妃、帝姬(公主)、親王等貴族,與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營。

據說,宋徽宗當時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聽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書、藏畫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

6、《連山》的佚失

《周易》被稱為「萬經之首」,可見它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了。

目前中國學術界普遍的認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傳下來的,後來由周文王演繹為八八六十四卦,並由孔子補寫了「十翼」,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據伏羲的一張八卦圖就能演繹出那麼詳盡而具體的卦辭、爻辭,並能無中生有地把陰陽不同的三爻相疊加而形成六個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學說一下子就有了幾何級數的增長。

那麼他是否借鑑了前人的經驗和提示了呢?其實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之前,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有各自的《易經》了。

漢代以後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

那麼他是否借鑑了前人的經驗和提示了呢?其實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之前,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有各自的《易經》了。

漢代以後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把夏代的易經稱為《連山易》,把商代的易經稱為《歸藏易》。

而我們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於周代的易經。

與《周易》明顯不同,「連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會為系統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八象組成,艮卦為首,雲氣皆出於山。

以山為主,崇山為君,伏山為臣,列山為民,兼山為物,潛山為陰,連山為陽,藏山為兵,疊山為象。

據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

目前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7、「禹鑄九鼎」的失傳

秦漢以後民間就廣泛流傳禹鑄九鼎傳於商周的故事,如《史記》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用於祭祀,「遭聖則興」,周滅亡「鼎乃淪伏而不見」。

《資治通鑑外紀》更說「禹復為九州,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

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繫。

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一的象徵。

它遭聖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一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還是盛世的象徵。

夏亡,成湯把九鼎移至商邑,又為殷鎮國重器。

殷亡,九鼎為周所得,周武王又遷至洛邑。

陳於西周鎬京。

周公制禮作樂,創列鼎制度,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

鼎於是成為權利的象徵。

「問鼎」成為爭奪天下權利的表現。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浪沉沒於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

記載著中華民族統一歷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利和國家的根基和象徵。

九隻傳國寶鼎的失落,實在可以算做幾千年中華文明史當中,遺失掉的最為珍貴的一筆財富了。

來源:創業邦,轉載文章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編輯 楊陽

想認識蟻度,開啟新的商業緯度

蟻度,商會雲智能辦公管理平台 品牌營銷策劃解決方案

歡迎下載蟻度APP,關注微信公眾號「蟻度」,隨時隨地掌握最新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遺憾!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這不但表現在時間的跨度長,而且表現在內涵的豐富多彩。從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遺留物品和由典籍記載流傳下來的事件中,我們都可強烈地感覺到這種文化內涵的震撼力。一、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