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只是「看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廣州藝術博物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57年的廣州美術館,自建館之日起就一直致力於中國歷代書畫珍跡及廣東美術精品的徵集、收藏與研究工作。
除了上世紀50年代在京津、江浙地區(尤其是北京、上海)較大規模地購藏古代書畫,還得到了容庚、楊銓、葉恭綽等著名收藏家的慷慨捐贈。
經過60年的積累,藏品規模蔚為可觀,上起宋元,下至現當代,其中尤以明清及近代的繪畫最為完備。
而對嶺南書畫尤其是現代嶺南畫派作品的收藏,更成為廣州藝術博物院的特色。
不定期舉辦「歷代繪畫精品展」是該院平衡文物保護與展示的矛盾關係,即在無法開展長期固定陳列的情形下形成的優良傳統。
重磅展品 述說中國畫風格變遷
日前,由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的「藝苑擷英——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曆代繪畫精品展」在該院開展,該展覽入選「文化部2017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是響應國家對珍藏文物典藏活化號召而特別策劃的年度大展。
為保護文物以及兼顧美術、文博愛好者的需求,此次展覽共分兩期。
2017年9月26日至11月26日為第一期,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7日為第二期。
兩期共展出廣州藝術博物院院藏曆代繪畫精品近70件(套),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80%以上,為近年藏品展覽中文物級別最高的一次。
與過往的「歷代繪畫精品展」策展思路稍有不同的是,本次展覽在兼顧普及性與趣味性之外,更注重吸收近年該院藏品研究的成果,在展陳手法上也有所創新。
本次展覽由「歷代篇」與「嶺南篇」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的「歷代篇」,以時間為序。
分為宋元、明、清及現代4個單元,從院藏品中精挑細選最能展現時代及畫家風格的藏品,以圖、文(解說)並茂的形式,向觀眾介紹中國繪畫風格流變的歷史。
中國畫發展至宋代,強調抒發主觀情志的文人畫興起,到元代畫風漸趨寫意,明清兩代則是以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文人畫成為主流。
近代中國畫經歷了激烈的分化與變革,多種潮流並存。
這一部分展品中不乏難得一見的名家代表作。
如廣州藝博院的鎮院之寶——文同的《墨竹圖》也亮相此次展覽,據了解,這幅作品距離上一次展出已有7年之久。
此外,眾多宋、元、明精品也在展出之列,如元代李衎的《紆竹圖》、佚名的《四烈婦圖》,明代沈周的《松坡平遠圖》、仇英的《停琴聽阮圖》、顧正誼的《仿黃公望天池石壁圖》,清代石濤的《山水冊》、弘仁的《黃山始信峰圖》等等。
整合資源 立足地域美術發展
「活化藏品」也是本次展覽重要的策展思路。
因此,院方還特意挑選了一部分從未展出或甚少展出的藏品。
如明代文徵明的《醉翁亭書畫卷》,是文徵明以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為靈感而創作的繪畫及書法。
楊仁愷先生曾評價其「圖與記俱佳」。
畫卷上還有與文徵明有交往的皇甫汸的題跋,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又如明代佚名《五龍圖》,從題跋及鑑藏印鑑可知,此卷曾經為清代鑑藏家高士奇(1645—1704)、畢沅(1730—1797)、梁章鉅(1775—1849)、李慎(活躍於19世紀中後期)、容庚(1894—1983)等鑑藏,最後由容庚捐贈給廣州藝術博物院,後經楊仁愷等文物鑑定專家定為明人作品。
院藏明代陳洪綬的作品以大尺幅的《松蔭高士圖》為最精妙,是以常常作為代表作、代表藏品展出。
其《花鳥冊》尺幅雖小,但楊仁愷先生評價它們是陳洪綬早年作品,被《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收錄,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因此,此次展覽將分兩期展出這兩件(套)藏品,以供美術愛好者及研究者作對比研究。
由於廣州藝博院還收藏有數量可觀的「海派繪畫」,所以此次展覽還挑選了較少展出的吳昌碩作品《貴壽無量圖》,該作品是畫家晚年創作的精品,以大寫意手法勾畫出象徵長壽的松柏、象徵富貴的牡丹,筆墨瀟洒恣肆,充滿氣勢。
注重展示地域性美術,是本次展覽策展的另一重要思路。
因此,展覽的第二部分「嶺南篇」以時間為序,選取院藏廣東地區明代以來重要畫家的作品,向公眾呈現明代以來廣東地域美術史發展的歷程。
這一部分的展品包括了古代的梁元柱、張穆、黎簡、謝蘭生、蘇六朋、蘇仁山、居巢、居廉以及近代的「嶺南畫派」二高一陳、廣東國畫研究會成員等人的重要代表作。
嶺南書畫藝術雖發展較晚,但在近現代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影響波及全國各地。
通過這一部分的展示,可以讓觀眾更進一步了解本土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
突出學術 深化觀眾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的學術性還體現在具體的文字說明上。
要理解與欣賞中國古代繪畫,不能只停留於「看畫」。
當繪畫完成後,創作者、定製者、觀賞者、收藏者通過題跋、鈐印、收藏鑑賞與「畫」產生聯繫。
所有這些題跋文字、印鑑都是理解與欣賞這幅畫的關鍵線索。
因此,在展覽畫作之外,院方還對題跋、印鑑做了大量的釋文工作,以此引導觀眾全方位地理解中國繪畫與中國文化的獨到之處。
在展場空間布置方面,特意營造了江南風與嶺南風兩種不同的空間視覺效果。
如在「歷代篇」中,以明代江南書房雅舍為參考,通過搭建書房、小庭院,營造明代江南的氛圍,引導觀眾理解何為中國文人「雅」的審美。
而在「嶺南篇」則以嶺南迴廊建築為參考,營造出穿行嶺南園林的氣氛,讓觀眾從「江南」來到「嶺南」,品味嶺南繪畫。
把古代優秀藝術作品呈現給更多觀眾,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提升民族的文化審美水平,是美術館的歷史職責。
廣州藝術博物院此次策劃的「藝苑擷英——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曆代繪畫精品展」無疑是響應活化館藏、貫徹「文化惠民、文化為民、文化樂民」文化建設思路、提升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一次誠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