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成伊拉克文物殺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資料圖:「伊斯蘭國」分子毀壞博物館內文物。
新華網巴格達5月18日電(記者尚樂 陳序)1977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創立「國際博物館日」,希望以此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吸引社會公眾對文物保護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
但在第39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伊拉克的文物古蹟卻因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肆虐而再度遭遇浩劫。
18日,位於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舉行圖片展慶祝「國際博物館日」,但就在前一天晚上,「伊斯蘭國」攻占巴格達以西約110公里的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令伊拉克舉國震驚。
伊拉克旅遊與文物部副部長蓋伊斯·拉希德對新華社記者說,由於「伊斯蘭國」在其攻占的伊拉克地區瘋狂破壞文物古蹟,所以今年的活動具有特殊意義。
但安全局勢的再度惡化似乎讓伊拉克人無暇關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
記者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採訪期間,只有寥寥幾人參觀博物館和圖片展。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是伊拉克建立最早、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擁有近30萬件文物,被稱為「伊拉克人民自豪與希望的來源」。
但在12年前,它曾遭受過一次戰爭帶來的劫難。
2003年4月美軍占領巴格達後不久,大量館藏珍貴文物遭到瘋狂搶掠和破壞。
對此,美國占領軍不僅坐視不管,反而在60公里外的巴比倫古城遺址駐紮軍隊,使這座舉世聞名的古蹟遭到致命破壞。
伊拉克著名歷史學家塔比特·阿卜杜拉表示,這場浩劫不僅讓伊拉克損失了大量寶貴文物,「更加重了已經高漲的因(美軍)占領導致的屈辱感,粉碎了人們對美國能夠拯救這個國家的幻想」。
此後,遭到嚴重摧殘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修復狀態,只對一些特殊代表團和學生團體開放。
直到今年2月底,為表達對「伊斯蘭國」破壞文物古蹟的憤慨和保護文物的決心,伊拉克政府才重新開放該博物館。
伊拉克文物遭遇的災難接二連三。
去年6月初,「伊斯蘭國」占領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後,對當地的博物館和文物古蹟進行了令人髮指的洗劫和破壞。
從相傳葬有亞當和夏娃第三子賽特的古清真寺到基督教先知約拿的聖陵,從摩蘇爾博物館的珍貴藏品到曾出土「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女性雕像的尼姆魯德遺址,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哈特拉古城到始建於公元前700年的杜爾舍魯金古城,這些伊拉克乃至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接連被「伊斯蘭國」的炸藥、鐵錘和推土機摧毀,令全世界痛惜。
「伊斯蘭國」聲稱其毀滅文物古蹟是因為這些古代雕塑和宮殿違反了伊斯蘭教義,但事實上在宗教極端主義背後還隱藏著冷酷的實用主義。
有報導稱,「伊斯蘭國」洗劫博物館和古城遺址也是為了走私文物以換取暴力活動資金。
據了解,目前伊拉克登記在冊的上萬處古蹟中,約1800處位於「伊斯蘭國」占領區域,那裡的藝術瑰寶不計其數。
這意味著,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文物古蹟難逃被毀滅的命運。
也許這一厄運將會很快降臨到剛剛被占領的拉馬迪市。
伊拉克旅遊與文物部副部長拉希德表示,儘管包括拉馬迪博物館在內的安巴爾省各個博物館的文物已經被提前轉移,「但那裡還有許多古蹟,我們無法阻止『伊斯蘭國』破壞這些古蹟,就像他們在摩蘇爾乾的一樣」。
在所有關注伊拉克文物保護事業的人心中,「伊斯蘭國」的擴張和破壞行徑已然成為一場夢魘。
拉希德在採訪結束時說:「只有徹底清除『伊斯蘭國』這個毒瘤,才能真正拯救伊拉克文明和文物保護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