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陵」---陝西黃帝陵(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號稱「天下第一陵」 ,又稱「華夏第一陵」 ,「中華第一陵」 。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軒轅廣場位於景區最南端,是一座寬闊的不對稱半圓型廣場,總面積一萬平方米,地面用直徑0.5米一0.6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

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

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萬餘株,千年以上3萬餘株 。

「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餘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



陝西是民族之根, 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後,由華族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後世的敬仰和崇拜。

黃帝死後,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

在黃帝死後的幾千年里,歷代祭祀黃帝的活動從未中斷。

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時段將黃帝同時作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無一例外地將黃帝作為祖先祭祀。

軒轅殿

在漢武帝以前,橋山黃帝陵就已存在。

秦始皇統一六國,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稱作「墓」。

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漢朝建立伊始,漢高祖劉邦便頒詔於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

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祀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 。

軒轅殿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

藍天、白雲、陽光直接映入殿內,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聖而通透明朗。

殿內地面採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隱喻傳統約「五色土」,以象徵黃帝恩澤祖國大地。

整個軒轅殿設計取「天圓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陽光雨露,象徵著中華遠祖質樸的宇宙理念。

軒轅殿內,當地人稱此景為「天圓地方人和」。

《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 和《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載:「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

」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漢武帝領軍十萬北巡朔方,返回時專程來到橋山,祭祀黃帝之冢。

這是正史中第一次記載黃帝陵。

明代將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典,祭祀從未中斷。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孫中山先生委派要員專程祭祀黃帝陵,並親自撰寫祭文,頌揚「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

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宣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成為昭告列祖列宗、團結抵禦外侮、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錚錚誓約。

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請周恩來總理部署對黃帝陵進行維修保護,並委託郭沫若同志題寫「黃帝陵」碑。

1959年至1961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撥款整修黃帝廟大殿;1962年,黃帝陵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1964年,重修碑亭和大門;1976年,陝西省革命委員會文化局撥款修繕山頂祭廳、黃帝廟大殿和圍牆。

1978年以後,陝西省將黃帝陵列為重點維護整修單位,先後於1984年、1987年進行過兩期工程建設。

1998年和2000年,分別由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何厚鏵親筆題寫的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相繼在黃帝陵落成,是追本溯源的文化認同的詮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向心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