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區竟藏有古長城!忻州長城開放參觀遊覽點段名單公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忻州在線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每當我們耳邊響起張明敏演唱的這些熟悉的歌詞,便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家鄉絕美的風光。
那蜿蜒起伏的長城,那盤曲在山崖下的黃河和那不知在何處歇腳的巍巍太行山脈,深深地折服著踏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無不為這裡耀眼奪目的歷史文化而驕傲和自豪。
而長城,亦承載著太多太多的人文氣息,不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現存地面建築最大的單體文物,而且千百年來無論是聳立雲霧中的烽火台,還是蒼莽山野間雄偉的邊牆,雖歷經無數戰火和災難的摧殘,依然呈現出頑強而絢爛的生命力,早已成為華夏兒女心中一種精神的象徵。
千年的瑰麗景色,千年的歷史長卷,千年的榮耀與悲哀,呼喚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銘記它、守護它、修繕它。
忻州,欣欣向榮之地,如同一顆鑲嵌在晉北高原上的明珠,歷史上就處於中原文明與北方遊牧文化衝突與交流的接合地帶。
此消彼長,歲月悠悠,惟有長城在這裡留下了實體的歷史印記,也見證了中國歷代王朝更替和幾代有作為帝王成就的宏大偉業。
的忻州著名的「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作為中國萬里長城上重要的關隘及組成部分,稱又稱「外三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忻州憑著上天和先人的恩賜,無疑成為了山西乃至中國保留長城遺蹟最多的地區之一。
適逢我省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山西省提出了要做好黃河、長城、太行三篇旅遊大文章,深入挖掘長城的邊塞、軍事、農牧、貿易等歷史文化元素,凝鍊民族融合、愛國主義的主題,符合忻州發展市情,可以作為開篇之作。
此刻,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挖掘梳理忻州長城資源,呼籲更多的人們參與到忻州長城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宣傳中來,此乃展示忻州文化品位、發展格調以及提升知名度、美譽度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報在手,讀懂長城,這也算是我們媒體人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忻州市長城示意圖
長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地理及文化標識。
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各省長城認定中位於山西省行政區劃內的長城資源共計5017處,其中牆體828段,總1412876.22米,關堡364座,單體建築3798處,相關遺存27處,涉及戰國、漢(秦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時代。
忻州作為山西省長城分布最大的區域,資源眾多,縱橫交錯,堪稱長城的迷宮。
據記載,14個縣(市區)中13個就有長城,只有定襄未發現。
忻州長城修築歷史悠久,包括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宋、明諸朝,總長度1000多公里。
忻州長城有「四項第一」「七項唯一」「八項之最」,雁門關是萬里長城第一關,偏關老營城堪稱中華長城第一堡,岢嵐宋長城是全國唯一發現的宋代長城,寧武關是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原平軒崗鎮四十畝地的火燒長城是我國迄今唯一發現的火燒長城,偏關縣老牛灣是全國最雄壯的長城黃河握手處,偏關境內的丫角山是內長城與外長城的交匯點,平型關是中國現代戰爭中最有名的關口……忻州長城作為山西省文物保護的重點區域,在中國長城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愛我中華,護我長城」是長城宣傳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要廣泛向社會宣傳長城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形成有利於法規執行的社會環境;利用各種渠道廣泛宣傳長城的內涵和價值,使民眾了解和認識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維護民眾在長城保護工作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及宣傳教育工作,形成全社會愛護長城、保護長城的良好氛圍,使保護長城成為民眾的自覺行為。
忻府區長城
忻府區長城的修築年代在北齊。
在忻府區陽坡鄉解家莊和窯寬村之間,橫跨溝谷有一段早起的石砌牆體,是為了守護雲中河谷的,當地老百姓叫「孟良牆」,相傳為北宋大將孟良修築,是北齊長城忻府區的殘段,現在殘存只有40多米長,高6米,頂寬11米。
實地河谷為東西走向,牆體呈南北走向,坐落於河谷的南側。
忻府區這段長城的修築是就地取材,用當地河谷中的花崗岩頁岩條石所築,石塊高20—30厘米不等,長30—80厘米,牆體中填有夯土。
靜樂長城
靜樂縣歷來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地位,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按朝代可分為戰國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隋長城、宋長城、明長城等。
境內最早的長城,可以追溯到戰國趙武靈王在位期間。
據《靜樂縣誌》記載,靜樂境內有烽火台33座、堡寨13座,關隘7座。
現存軍事城池趙王城遺址。
此外,靜樂一帶漢時羊腸倉、隋時三堆城也都是軍事重城。
岢嵐長城
岢嵐縣現存長城牆體59段,全長57074米,牆體有石牆、土牆、山險、河險等4類。
長城牆體上現存關6座,馬面9座,徵集到重要文物「隋開皇十九年修築長城」碣石1通。
曾在北齊、隋朝、宋朝修築長城,宋代長城僅築於岢嵐一縣,岢嵐宋長城作為地方性的建築防禦工程,成為全國唯一。
保德長城
保德縣位於晉西北,地理位置險要,有史以來就是邊防要塞。
據分析,早在戰國時期就築過長城。
據《山西通志》記載,北齊長城從興縣黃河畔上起,沿山脊向東,在保德轉彎,到偏橋一帶,然後南折,到魏家灘,再向東,進入岢嵐境內。
雖然保德境內的北齊長城只有文字記載沒有找到牆體,但是,到了明代,保德境內的長城防禦建築同樣存在,其中最多的是烽火台。
河曲長城
河曲縣自古號稱「陝東重鎮」
「晉右嚴疆」,境內明長城54831.8米,以烽燧,長城邊,城堡點、線、面共同構成長城堅固的防禦體系。
河曲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九邊重鎮之一,歷來處於防禦韃靼、瓦剌的第一線。
河曲長城位於黃河東岸的山崖和河谷平緩地帶,主要在明成化年間修築,有屹立在黃河岸邊懸崖之上的墩台,有建在黃河谷地的長城邊,沿線設邊口,多數建置於臨近村莊,並以村名而名之。
偏關長城
偏關縣號稱中國長城博物館,以長城裡程長、類型多、跨越年代久而享譽海內外。
從長度說:全境現有長城約500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從年代說:縱跨趙、秦、北魏、明四個朝代,全國罕見;從密度說:分為大邊、二邊、三邊、四邊、內邊、黃河邊六道,處處相關,步步設防;從類型說:包括石砌長城、磚包長城、土夯長城、山險長城四種類型,類型之多全國罕見;從景觀說:偏關老牛灣是長城和黃河交匯處、丫角山是內外長城結合點,黃河岸邊寺溝長城更是中國長城的精華段落。
神池長城
神池縣境內的長城據歷史文獻記載和專家認定,有北齊、宋、遼、明諸朝。
境內的北齊長城現存明顯的有四處,坐落在明長城外側,以位於神池縣城南5公里處的壩堰梁段長城為代表,在境內有少量遺蹟,長城城牆建築多就地取材;境內明長城以野豬口長城為代表,亦稱「邊牆」,為明內長城遺址,劃為龍元段、項家溝段、丁莊窩段、鷂子溝段、南寨段、野豬口段六大段。
五寨長城
五寨縣境內現存長城(邊牆)共有三段:大窪山長城、黃草梁長城、荷葉坪長城。
大窪山長城位於五寨縣城南1公里的大窪山上,目前僅存1400米,長城起於大窪山山頂,順山的北坡而下止於山腳,大體呈南北走向;黃草梁長城東接寧武,西連荷葉坪,目前殘存4200米;荷葉坪長城東連黃草梁長城,西接岢嵐境內長城,全長4602米。
寧武長城
寧武縣歷史上以關口雄固、軍事重鎮、邊塞文化著稱,境內現存有兩條長城遺蹟。
第一條為早期長城,即東魏肆州長城,遺址起自余莊鄉的榆樹坪村,全長約18公里,呈東西走向;另一條為明代在前代長城的基礎上連貫統一、增高加固、包磚、增強功能而完成的內長城(還有靠北的外長城,為兩重防禦長城),橫貫縣城北部的陽方口、薛家窪、盤道梁一帶,境內有40公里長的遺址。
原平長城
原平市境內長城主要為東魏長城和明長城。
東魏長城建於東魏武定元年,境內全長39.5千米,主要段落遺址有:北梁村至四十畝村段、大立石村至南土妥村段、黑峪村段長城遺址。
明長城為張其溝明長城遺址,遺址長度5公里,邊牆底部全部由長長的條石砌築,顯示出穩固、結實、壯觀的氣度。
代縣長城
代縣歷來是金戈鐵馬,縱橫馳騁的戰略要地。
長城在代縣境內,沿代縣與朔州界紫金山西行約八華里,其中,雁門關長城成為萬里長城上最重要的長城段之一。
長城外砌城磚,內築夯土,高8-10米,上闊4米,上有戍堡、敵樓,下有暗門。
2009年以來,代縣修復了雁門關天險門、地利門、瓮城門,復建了寧邊樓和明月樓,築起了關城長城和敵樓。
繁峙長城
繁峙縣北臨雁同,西近雁門,自古為兵家用武之地。
歷史上繁峙長城由兩部分組成:北口長城和山脊長城。
現存長城北起團城口經西跑池、平型關、橋兒溝、韓莊到茨溝營止,全長35千米。
境內主要關隘有平型關關城、平型嶺口堡、團城子堡和茨溝營。
五台長城
五台縣長城主要是龍泉關長城,當地亦稱長城嶺長城。
始建於北魏、北齊時期,長城皆為石砌,關城城墩南北長47米,東西寬16.5米,高大券洞相通,關口的城門下部為巨大的石條壘基,地上共有6層,氣勢雄偉,氣派非凡。
長城嶺長城為南北走向,關門與長城牆體南北向相接,門券兩側向南北延伸的牆體同樣由石條作基。
石基上面由不規則的亂石塊壘砌,縱橫交錯,頗有現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