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永陵:唯一保留皇帝真容的陵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都永陵:唯一保留皇帝真容的陵墓

攝影:郭紅元

永陵博物館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

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後期改名永陵博物館,坐落於成都市城區的金牛區主幹道永陵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陵博物館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

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遊人開放。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圖,河南舞陽人,平民出身,青年從軍,智勇兼備,曾任宮廷禁軍將領。

在唐末軍閥的混戰中,逐步據有四川大部及重慶、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地區。

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建都成都。

是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統治者中的傑出代表。

他勤政、謀勇兼備、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納直言、廉恭儉素、仁愛士卒、勸課農桑發展生產,政績綽著。

在王建勵精圖治之下,前蜀國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國力最強的國家。

都城成都亦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

前蜀的建立,使蜀地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與文化在唐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公元918年,王建病逝。

其幼子王衍繼位後,荒淫失政。

公元925年,前蜀為後唐所滅。


永陵陵冢呈半球形,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

陵冢*緣有9層保頂(地下4層,地上5層) 永陵地宮為縱列式券拱頂磚石結構(內石外磚),平面布局分前、中、後三室,全長23.4米,最寬處6.1米,最高處6.4米,三室之間以木門作間隔,中室設棺床,上置棺槨,後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

地宮前面一段券拱建築,系20世紀50年代為保護地宮而增修。

永陵文物有三大特點: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築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歷時千年完好無損,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例典範。

地宮中室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樂」,神形兼備,精美絕倫,生動地再現了唐五代時期的宮廷樂舞場面,是我國五代石刻的經典之作和研究古代樂舞的極寶貴資料。

永陵隨葬品中,如「玉大帶」、「諡寶」、「哀冊」等,皆為稀世之寶。

永陵及其文物具有崇高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

永陵地宮模型

永陵地宮模型

永陵地宮模型

永陵地宮墓室平面圖

墓門,前、中、後三室原均有木門作間隔,早已腐朽。

門上鋪首、飾片、泡釘等尚存。

諸銅器製作精細,表面鎏金。

現木門為複製。

彩畫 墓室券頂塗有天青色,直牆部分塗朱色,在第三道券的券額上,殘存一段彩畫,為紅、綠二色繪寶相花。

石床 石床象徵帝王生前的御床,石床前端浮雕龍及獅形獸等神獸形象,正中安放王建像。

兩側分列諡冊匣與哀冊匣。

諡寶、諡冊、哀冊等皆為諡法禮儀中之重器國寶。

油缸,缸內盛油置燈,此即「長明燈」,又稱「萬年燈」。

照常規,此缸應置於墓主腳下,即棺床南端。

此似為特例。

石床 石床象徵帝王生前的御床,石床前端浮雕龍及獅形獸等神獸形象,正中安放王建像。

兩側分列諡冊匣與哀冊匣。

諡寶、諡冊、哀冊等皆為諡法禮儀中之重器國寶。

王建石像,王建石刻真容像為紅砂石圓雕坐像,通高86厘米,身著錦袍、頭戴璞頭,腰束玉帶,足蹬皮靴,隆眉廣顙,狀貌偉然,睿智神勇,端莊安詳。

其神態刻畫栩栩如生,與史書所載王建形象頗為吻合。

石像雕刻手法寫實逼真,雕鑿技藝精湛傳神,是目前中國歷代陵墓中僅見的帝王寫真。

「玉大帶」為國寶級文物,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時期唯一一件完整的能夠確定為帝王本人所使用的玉帶。

出土於王建棺內中部,入葬時應繫於王建腰部。

玉大帶由七塊方銙、一塊長方形鉈尾、兩根革帶和一對銀扣組成。

銙與鉈尾正面皆浮雕一隻蟠龍,玉雕面積達500多平方厘米。

八條蟠龍頭部皆有雙叉形角,上唇上翹成梳狀,腿部關節帶羽翼,四肢關節生毛,龍爪三趾,蛇尾,通體長鱗,作昂首奮爪、口吐寶珠造形,剛健矯捷。

一級文物「諡寶」是刻有帝王諡號的印璽。

永陵出土的諡寶,出土時盛裝於精美的雙層方形銀平脫漆套盒(稱寶盝)中。

諡寶為玉質,方形印面,鈕作兔頭龍身造形。

印身正前方陰線刻鳳紋,兩側陰線刻龍紋,後部刻一神獸及雲紋,紋飾簡潔生動。

印面篆刻「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諡寶」14字。

「高祖」為王建的廟號,表明王建為前蜀開國皇帝。

「神武聖文孝德明惠」8字,則是由王建的臣僚根據王建身前德行政績上的諡號。

王建出身平民,生於丁卯年,屬兔。

60歲時登基稱帝,又當兔年。

王建稱帝前,蜀中曾流傳「兔子上金床」的讖語,暗示屬兔的人要當皇帝。

故王建稱帝後以兔子皇帝自居,並將璽印製作成兔頭龍身紐(以示兔子成了真龍天子),在歷代帝王璽印中造形最為獨特。

扶棺力士,棺床兩側置半身石雕「十二力士」,或謂「十二神」,作扶抬棺床狀。

在墓中起「辟邪壓勝」之作用。

棺床,棺床為須彌座式,上鋪珉玉版,有三層木台階。

木台階上置棺槨,早已腐朽不存。

發掘時,發現殘破的棺內有大量水銀和各類隨葬品。

棺床四周浮雕伎樂、花鳥、雲龍圖像,紋飾精美,原均著彩或鎏金。

二十四伎樂,永陵最珍貴的文物,當屬雕刻在棺床壺門之內的「二十四伎樂」。

東西兩面各10人,南面4人,均為女性。

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種樂器22人。

共有20種23件樂器。

在我國同時代的各類文物種,其樂舞場面之大和樂器種類之多皆可稱最,且極為寫實,頗具神韻。

樂器編制屬龜茲樂系統。

石刻極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晚唐五代宮廷宴享樂的樂舞場面,在雕刻技法上表現出很深的造詣,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有極高的價值。

鎏金銅鋪首,高37.8厘米、獸面直徑29.4厘米。

獸面銜環,通體鎏金。

底盤為龍首,上有角,怒目圓睜,露齒銜環,神態威猛。

環為圓形,作兩魚吞珠的形象。

鋪首是中國古代建築物門上的構件,通常以銅、鐵做成圓形底盤,上置門環,用來啟閉門扉或叩門。

其底盤多製成獸面,獸口銜環,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王建是前蜀皇帝,他墓門上的這件鎏金銅鋪首,裝飾富麗而繁複,顯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王建哀冊》1943年出土於成都老西門外的撫琴台五代前蜀主王建墓中,在墓室的後室石床上置墓主圓雕石像及諡寶、玉哀冊、諡冊等法物。

哀冊為玉質共五十一簡。

簡上所刻字皆填金,字體為楷書。

書法娟秀雅麗,是五代時期楷書的佳作。

邛窯瓷省油燈,省油燈多作碗型,夾層空心,腹部接一管狀嘴與夾層相通,中注水,以降低盞面油燈燃燒時的溫度,從而達到省油的目的。

大詩人陸遊這樣描述它: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

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

永慶殿,於2015年依照永陵原陵廟「永慶院」舊址而建。

仿唐風格,全木穿斗結構。

永陵公園的知名景觀包括龍吟曲水、錦城絲管、踏春雕塑以及永陵公園平安鍾。

其中,龍吟曲水為園區中的水景源頭,彎彎曲曲的流水有如龍形。

而錦城絲管則是園區北部22座古樂石雕,這些石雕上描繪了或在吹簫,或在撫琴,或在歌舞的漢唐樂伎,她們神態各異,讓人懷想昔日歌樂飄蕩的盛況。

另外,踏春雕塑是一個體態豐腴、豎著蓬鬆髮髻的夫人,騎在一匹同樣豐腴的馬上,雕塑重現蜀中春遊景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