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誰在大雁燈下品美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銅壺和從壺裡專門盛出來的「美酒」已經轉移到了實驗室

墓中發現的大雁燈

近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此前在洛陽市西工區鬧市一處工地發現的西漢大墓,經過兩個月的發掘,目前已清理出墓主人骨架一具,雙棺內陪葬有大量玉器。

主墓室內不僅發現有大雁燈、銅盤等珍貴文物,還有銅鏡、耳杯等遺物,在北側一耳室內還發現有大量彩繪陶壺、銅盤、銅壺、銅爐、銅缽、銅盆、銅臼等。

這一切無不向世人呈現出2000多年前西漢貴族的真實生活狀態。

墓主頭戴「溫明」或為西漢縣令

該墓室南北朝向坐落在緩坡上,由墓道、主墓室、側室、廊道、耳室、墜室6部分組成。

墓道正北向,主墓室位於墓道正南部,南北長5.2米、東西寬2.3米。

墓葬南北最長處15米、東西寬近14米,總面積約210平方米。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潘付生告訴記者:「像這樣規模大、設計複雜的墓葬,可以推斷出墓主人身份比較高貴。

與以往發掘的墓葬相比,墓主人的身份應該是西漢時期的貴族。

在發掘的棺木內,墓主人衣著「奢華」。

不僅頭戴「溫明」,身上有多片玉片散落,腰間有玉璜等物,而且胸前擺放一件製作精良、紋飾優美的銅鏡,手部位置散落有瑪瑙手串和五銖錢等物。

潘付生說:「依據這些隨葬品的擺放狀態,墓主人應該是手戴瑪瑙串,雙手合握五銖錢的姿態下葬。

潘付生介紹,「溫明」形狀如倒置的方桶,由四面組合而成。

作為古代葬器,「溫明」最早記錄在《漢書·霍光傳》中。

在古代,人死後對屍骨進行遮蓋是一種固定的習俗,這類遮蓋物,依據身份等級有不同的變化,「溫明」是最高等級的遮蓋物。

「從以往的發掘考古來看,『溫明』是皇帝、王侯、大臣和高級貴族使用的葬器。

但也有考古發現,中下階層的地主也會用。

這次發現,說明墓主人身份比較尊貴。

」潘付生介紹,根據目前對墓葬的墓制以及隨葬品等文物的初步研究,他們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西漢的一個千石縣令,甚至品階會更高。

根據以往的考古發現,「溫明」多出現在江淮之間及連雲港等地,是一種非常有地域特徵的器物。

這次在洛陽發現疑似物品,十分罕見。

大雁燈與美酒彰顯墓主奢華生活

墓葬沒有被盜痕跡,墓葬內依然保留大量珍貴的隨葬物品。

其中包括極為罕見的大雁燈和兩千年前的一壇美酒。

「據與我們共同發掘研究的老專家介紹,大雁燈在國內極為罕見。

」潘付生說,此次發現的大雁燈為一隻大雁回首、嘴銜東西的造型。

在以往發現的類似造型燈中,大雁嘴裡多銜魚。

而此次發現的大雁燈,大雁身體寬肥,頸部成流線型,修長有致,身體兩側鑄有翅膀造型,身後鑄有短尾,雙蹼並立。

大雁回首,嘴銜燈罩,燈罩與雁體相連,設計精巧、造型獨特,不同以往。

更加彰顯了墓主人比較尊貴的身份。

考古人員還發掘出兩件體型較大的青銅壺。

潘付生說:「原本以為發現青銅壺就已經非常珍貴。

卻不想在其中一個壺中發現了保存兩千多年的液體,多達3000多毫升,青色、略渾濁。

潘付生說:「從青銅壺的造型和作用等方面判斷,壺中的液體極有可能是西漢時期的美酒,應該是當時裝好之後立即進行了密封,加上洛陽地區又比較乾燥,所以才能將這些液體保存得這麼好。

目前,墓內大部分文物都已轉移到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護修復中心實驗室,進行修復和研究。

接下來將會對這些隨葬品進行進一步精細研究,挖掘現場也會繼續對主墓室進行考古工作,以獲取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喬 地)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