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美麗如今卻成了現在遺失的美好—修復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浙江是青瓷器的發源地,有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窯和六朝以來的越窯、甌窯、德清窯、婺州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著名青瓷窯口,目前在境內已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古代窯址,而出土的青瓷器皿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在所有出土或傳世遺留下來的青瓷器中,破損的、殘缺的卻占有很大的比重。

這些破損的文物自然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風貌,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也不能拿到展廳去向觀眾展示,只能作為標本黯然地躲在庫房中。

因此,修復這些破損的文物,已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緊迫的任務。

當然,瓷器的修復是一項特殊的技術,並非輕易能掌握,況且我國窯口眾多,瓷器的品種紛繁複雜,不同品種瓷器的修復又有其各不相同的要求。

若想全面掌握所有品種瓷器的修復技術,必然會有難度。

筆者從事瓷器修復多年,因身處浙江腹地,所經手修復的大都以青瓷器為主,故對青瓷器的修復已有所積累,撰此拙文,以求教於方家。

青瓷器的修復程序與所有瓷器的修複方法一致,也是要經過清洗、粘合、補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個主要程序。

所不同的是,青瓷器的胎和釉的顏色以及原始瓷釉、片紋等工藝,是青瓷器修復的特殊技術。

本文將著重在這些方面作些探討。

一 清洗、粘合

破損的青瓷器基本上都是長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滿黃泥外,還有很多水銹緊貼在器物上,有的還粘連在器物斷裂的剖面上,給器物的修復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必須予以清除。

  先將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對柔軟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後用刀具以與器面平直的方向將水銹輕輕地颳去,但不能用刀尖劃刮,以免傷害釉面。

比較難以清除的是粘貼在斷面胎體上的水銹,特別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話,則會給粘接時產生明顯的隔縫,對整器修復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可用牛角刀或竹籤刮削,胎壁較厚的也可用金屬刀具輕輕地刮削。

另一種辦法是用潔廁凈等洗滌用品浸泡清洗。

若再不行,可兩種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發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後馬上就粘接復原。

這種修復的過程往往很粗糙,接口處嚴重錯位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殘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補缺。

這種修復無神韻,也達不到展示的目的。

我們必須進行拆洗,然後重新拼接。

拆洗的方法是:將器物置於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鐘,粘接處便會自動脫落,然後將剖面的膠水刮凈,最後進行拼接、粘合。

二 補缺

補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後仍有部分殘缺,或原本就已殘缺的那部分用修復材料進行配補的一項工藝。

1.補缺的方法

補缺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殘缺,需要配補。

這是最常見的器物破損情況,也是比較容易配補的一種。

可在原有保存區塊用打樣膏翻模取樣即可將殘缺部分復原。

第二種,殘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沒處翻模,只能參照同類器物的造型特徵,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復原。

這種方法在確定補缺部位的造型時,一定要慎重,必須找到確切的復原依據——參照物,才能著手修復,若找不到參照物,寧可讓其缺損,決不能隨意編造。

如1997年筆者為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修復一件唐長沙窯青瓷注子,注子的把、口沿和流均已殘缺。

為此,筆者查閱了許多有關唐代長沙窯注子的圖象資料。

在找出與此器造型基本一致的圖象後,再根據器物上殘存的痕跡,先做出模子,然後進行翻模復原。

因為唐代注子的把都是用手將二根或三根泥條並立捏成的,那麼此注子的把也一定要做出有手捏成的自然效果,使修復後的注子完全恢復原有的時代藝術特徵。

第三種,大部分不復存在的殘器的配補。

杭州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殘件,僅存上部兩層,下層的腹部俱已失卻。

根據收藏單位的意見,要求全部復原。

為此,筆者首先找來了一件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在其上面翻模取樣,使殘缺的部分予以復原。

在這裡,能否找到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是確定修複方案的前提。

如沒有同時期樣本,這種殘器的修復工作只能作罷。

2.補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補缺材料主要有1.AAA強力膠+石粉+礦物顏料;2.環氧樹脂;3.石膏。

前一種適合於小範圍的補缺,後兩者主要用於大範圍的補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夠強,必須再進行加固處理。

如上面提到的那件東漢黑釉五管瓶,因補缺的範圍特大,就採用了石膏補缺。

石膏的厚度要大於原器壁,這就相對加大了牢度,也達到了因有的重量,之後再進行加固處理。

加固的方法是:先在石膏做成的胎壁內外塗上502膠水,然後再加塗一層AAA強力膠,這樣就基本達到「瓷化」程度。

青瓷器補缺的材料以第一種為主。

一般的做法是將顏色調成與釉色接近,而不是做成胎體顏色,目的是為下一步做釉打下基礎。

而歷代青瓷的釉色各不盡同,修復者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才能調出比較接近的顏色。

如,原始瓷的釉色多數泛黃,是用礦物顏料土黃加少量太白粉及微量鉻綠調成。

唐五代越窯的「秘色瓷」為艾青色,則要用鉻綠+太白粉調成。

在出土的越窯青瓷器中,以兩晉南朝時期為最多,需修復的青瓷也以這一時期最為多見,因此,掌握這一時期青瓷修復補缺的顏料運用,更具實用意義。

它的補缺顏料是,鉻綠+土黃,再根據釉色的深淺添加太白粉。

陶器修補膩子必要時可以採用的輔助組分主要有顏料,適當添加某種礦物顏料可使修補部分與原陶胎色澤一致。

添加的量可經過試驗確定。

其他還有:採用環氧樹脂膠粘劑作基本組分時使用偶聯劑以提高膠接強度,使用增韌劑可以降低脆性。

採用聚醋酸乙烯乳液作基本組分時可添加聚乙烯醇以提高粘度,添加適量熟石膏粉作為快干劑等等。

諸如此類,可根據實際需要考慮是否採用。

在實際施工操作中,確定陶器修補膩子的具體配方時,究竟選用哪種填充料和哪種膠粘劑作為基本組分來配合,以及它們的用量,應當因時因地制宜,因「物」而異,針對你面前所要修補的「這一個」古代陶器的具體的實際的情況來作出判斷。

這裡必須強調「個性原則」,即你所面對的「這一個」古代陶器的具體的特殊的情況。

文物修復不是批量化生產,天下也沒有兩件質地、結構、強度以及損壞、侵蝕、污染完全相同的古代陶器等著你來用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方法進行修復。

同時也要強調「匹配原則」,即你所選擇的膠粘劑、你所調配的修補膩子與你所修的古代陶器,在各方面是否相當,是否適宜,是否匹配。

不要認為越結實就越好。

筆者曾見過用環氧樹脂膠粘劑粘接酥鬆陶質而茬口上陶胎被粘下一層的錯誤選擇的實例。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修補古代陶器之缺損部位時,應先用與修補膩子相同的膠液將待補的茬口浸潤。

以使將來補塊與所補陶胎能夠牢固結合,成為一個整體。

古代陶器的修復,是否仿色做舊,以及仿色做舊到什麼程度,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來研究確定。

但是,以各種新型材料,逐步取代石膏在古代陶器修補材料中的位置,現今已在進行,並將是今後必然的趨勢。

文物工作者對於古代陶器修補材料的慎用、改進和更新,首先在於觀念的更新。

如果認為古代陶器只是破磚爛瓦,因其材質普通就不能蘊涵珍貴价值,那就是一種陳腐而又錯誤的觀念了。

文物不是古董,今天的文物工作者當然不該以清末民初古董商的眼光來看待文物。

作為文物,其教育的功能、研究的功能,必須是在使之延長壽命並通過展示才可能獲得。

而要使之延長壽命,能夠展示,修復和技術保護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用哪些技術措施保護,是物理的,化學的,機械的,環境科學的還是綜合的;如何修復,用什麼材料修復,特別是用什麼樣的思想觀念來指導修復,這些都是涉及多個學科的課題,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然而對於一個成熟的文物修復保護工作者,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

諸如歷史知識的積累、古代文化的陶冶、雕塑繪畫的薰陶、藝術審美的修養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廣博的知識、全面的修養,加上熟練的技能,以及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才能使你在工作中得心應手。

同時,《文物保護法》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指導方針,「不改變原狀」和「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也是應當時刻遵循的。

為了推動文物修復技術保護理論體系的研究和建立,眾多專家學者以及同行進行了大量艱苦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對於某些概念的提出,還有值得商榷之處。

筆者不揣冒昧地提出來,希望能夠引起更為深入的討論。

那麼,這裡就要提出所謂「商品修復」這一概念,是否屬於文物修復技術保護這項工作的範疇,值得研究。

商品是以利潤為目標的,這和文物絕對不同。

對於古董,或者進入流通的少量文物,為了獲得較高的商業利潤,以高超精湛的技藝,經過修復呈現出完好無損的視覺效果,來以假亂真。

這在過去的古董界稱之為「作偽」。

現代收藏界如何對待此事,如何在交易中體現公平誠信的原則,是另外一回事情。

在今天的理論研究中,是否有必要使之歸納到文物工作中文物修復保護這門學問里成為一個門類,應當慎重對待。

總之一句話,無論是博物館、文物研究單位、還是考古研究單位,其文物修復技術保護工作直接的目標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延長文物壽命,使之能夠長期保存和展示,以便達到教育和研究的目的。

這一目標,當然也是古代陶器修復材料使用的基本原則。

古代中國人瓷器殘損後,為了節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種辦法修補:

1、用各種鐵、銅等材質的鋦子來修補瓷器,這種修補方法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2、瓷器殘缺部分損傷過於粉碎,無法鋦釘的,採用銅、錫薄板,仿成原狀,套裝上去。

3、瓷器口沿有小傷的,往往將口沿扣上銅鑲口。

4、器體上小塊殘缺無法拼對時,用雞蛋清調石灰粉粘堵上。

現在中國古代陶瓷精品幾百上千萬,古瓷的修復也有發展。

方法除了沿襲前人外,利用現代化的切割工具、粘合材料進行修復。

簡單的將殘缺處用石膏粉調膠修復成原狀後塗上調好顏色的油漆,再粘上泥土,冒充出土物。

複雜的用現代小型切割機將口沿整體鋸下,再將同類瓶口處鋸下粘合在一起。

將兩個不完整的拼湊成為一件完整的瓷器。

但是如果用手摸接合處,往往能感覺出毛刺,特別是瓶口內部,無法用機械進行打磨拋光,容易能摸出痕跡。

現在也有人對贗器人為損壞後進行修復,使一件新仿瓷器變成一件經過修補的古瓷,借用人們對有殘缺瓷器缺乏警惕進行瞞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