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記: 圖書出版中作者、編輯、讀者的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作者「秦關」,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做編輯呢,其實是一個幕後工作的事情,作品說到底是作者的。

編輯最多也就在圖書封面裝幀、贈品之類的上面做做文章。

作者負責提供好內容,編輯除了基礎性的校對、排版等工作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把內容推廣出去。

所以腰封上自然要吆喝的大聲一點。

事實上做編輯的人大都也還能算是個讀書人,比普通的讀者更為關注內容本身,在圖書的選擇上,也會更挑剔一些。

拿我自己來說,基本不會根據網站的推薦、暢銷書排行榜這些依據去選擇一本書,也很少因為封面上宣傳語去買一本書。

對封面我也喜歡更簡單、素凈一些的。

那麼為什麼在實際操作中,我做編輯的圖書還是會有封面色彩濃重、大的書名、誇張的腰封文案呢?因為無論是我這樣的人,還是所出版圖書作者的那些核心粉絲群體,都只占了市場受眾的極小極小的一部分。

一本書的出版,本身就是一個商業行為,一本書同時也是一件商品,甚至在出版公司眼裡,圖書的商品屬性才是他的第一屬性。

一本書誕生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首先要付給作者一定比例的版稅(知名作者的版稅率甚至占據了一本圖書成本的大部分),然後封面設計費、校對和審稿費、書號、紙張費、印刷費、物流運輸、庫存費用……更不用提出版公司的日常運營、人力成本這些了。

出書當然是為了賺錢,這是可以理直氣壯說出來的。

如果出版一個作者的書,讓出版公司蒙受損失,那麼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要出版就會變得艱難許多。

如果一個作者寫作拿不到足夠的稿費酬勞,他是無法進行進一步的創作活動的。

作為一個編輯,能協助作者將圖書出版,然後賣出去,這是他的一個職責。

前面我說過,一個作者的所謂「核心讀者」換句話說,叫「粉絲」是極為有限的。

當然超級暢銷書作者算是例外。

那麼一本書是被哪些人買走了?被路人,被大眾讀者,被之前不了解這個作者、僅僅只是路過的人隨手買走。

這些路人和大眾讀者,才是最大的圖書購買群體。

大部分讀者在買書的時候,是打開噹噹、京東、亞馬遜這些購書網站,然後看一看首頁推薦哪些書、暢銷書榜單前十名是哪些書、新書暢銷榜是哪些書。

看到一個自己覺得還不錯的書名、一個恰巧感興趣的類型,那就順手買一本。

這就是網站頁面展示和榜單的威力。

比如有的讀者喜歡看探險小說,看完了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不過癮,那麼上了當當網,正好看到同樣是盜墓題材的一些小說,那他是有非常大的幾率買回來的。

如何才能讓讀者看到這也是一本盜墓題材的書呢?

很簡單,在封面上醒目地展示相應的信息,比如《盜墓筆記》以後,有人跟風叫《盜墓手記》或者在封面上用大的字體寫上相關文案。

放到實體書店也一樣。

大部分人進書店買書,並不是抱著明確的目的去的,是跟逛商場一樣隨便走走、看看。

那麼如果一進書店大門,大堂上醒目地擺著一個《悟空傳》的大碼堆,這個讀者是非常有可能隨手拿起來一本看看,然後買下來的。

那些得不到碼堆展示的圖書怎麼辦?只能擺在貨架上,湮沒在書海之中。

想要跳出來,辦法只有一個,封面做得足夠搶眼、醒目。

網絡也一樣啊,頁面展示就那麼多位置,你要能跳出來,就得搶眼一點。

很多讀者會說,我才不會看《盜墓手記》這樣的跟風書的,我是《盜墓筆記》忠實粉絲,不會犯這種錯誤。

但是大眾讀者不是這樣的,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一個被動選擇。

《盜墓筆記》系列暢銷千萬,並不都是賣給了稻米和腐女們,更多是賣給了那些你我不知道的陌生人。

他們不會萌瓶邪的CP,不在微博刷8.17的話題,但他們同樣是《盜墓筆記》的讀者之一,且他們數量更多。

一個編輯能為這本書做得努力之一,就是讓更多的這些路人讀者看到這本書、買下這本書。

所以就會誕生很多被核心讀者吐槽的封面。

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喜好,這個是沒辦法全部統一的。

做得文藝小清新、素雅整潔,可能會在粉絲中大受好評,但是放在書店的展架上,沒有人能注意到,上架半年後,被書店退貨,變成圖書公司的庫存。

順便說一句,圖書公司在出版一本圖書以後,給書店發貨,都是先貨後款,發貨半年以後才會進行結算的,到時候書店賣不掉,不會給圖書公司付一分錢的,全部退回來擺在了圖書公司的庫存里。

網站、書店,都是很勢利的,《悟空傳》《盜墓筆記》這樣的書,渠道當然會進行重視,圖書公司也願意去投入資金宣傳、在顯眼的位置做碼堆擺放。

但是更多的小作者,是得不到任何宣傳資源的,唯一的宣傳資源,就是封面本身,就是編輯寫在腰封上,被讀者吐槽的那些溢美之詞。

一個被小清新讀者批判為直男癌、惡俗的圖書封面,可能會給一個小作者爭取到很多的大眾讀者,讓他能夠得到一筆還算過得去的稿費,更重要的是圖書公司會願意繼續與這個作者進行合作,他可以憑藉寫作讓自己過上體面的生活。

只有作者本身已經是符號,這個作者出書就會形成話題和新聞,這樣的作者才有資格去不在乎封面裝幀的商業性,比如韓寒出版《青春》的時候,封面幾乎是一張白紙,上面寫「青春 韓寒 著」這樣就足夠了。

比如莫言、賈平凹、路遙……他們的作品已經成為口口相傳的經典。

他們本身的號召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封面上幾句無力的文案,這個時候不需要編輯畫蛇添足,能夠將作品本身該有的東西表現好就已經足夠了。

你換成一本書「青春 秦關 著」放在書店試試會不會有人理。

而90%的作者,影響力跟韓寒差了十萬八千里,作品距離成為經典,也還差著幾光年。

做編輯要甘於幕後,甘於為他人做嫁衣。

說得語氣重一點,不要給自己加戲。

讀者讀到某部作品產生的感動、憤怒、喜悅、恐懼等情緒,都是與作者、內容的共鳴,編輯只在介紹讀者和作品相遇這一環節起一點作用。

所以做好自己該做的,讓這部書有更多的讀者購買、閱讀。

一個編輯,如果以自己的好惡,將一個急需要稿費養家餬口、初出茅廬小作者的作品包裝成一副性冷淡、曲高和寡的模樣,那你是坑了人家。

也許會收到一些好評,哇,這個編輯好有品味,封面好好看!

但是如果這本書賣不動,那麼也就是編輯個人得到了一部分讚譽,而作者則是成為了犧牲者。

不要給自己加戲,不要站在聚光燈下,就是這個意思。

圖書說到底,是作者的作品。

對讀者來說也一樣。

不要動不動就某本書的裝幀、影視改編毀掉了你的青春。

你的青春憑什麼建立在別人寫出來的作品上?你的青春憑什麼要別人用真金白銀去買單?你可以選擇不看、甚至給出差評,但是一定不要進行這種道德綁架。

(全文完)

本文作者「秦關」,現居北京,目前已發表了3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

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秦關」關注T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