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至尊——洛陽文物精品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龍門石窟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頭 北魏
高32厘米上世紀二十年代流失海外 2005年回歸龍門佛頭眉目清秀,略帶微笑,稜角分明,頭部下連著左肩袈裟殘部,頭頂飾波紋高髻,是北魏後期龍門佛教造像藝術「秀骨清像」的代表作。
於1907年至1921年期間被盜,首先運往法國,後流落比利時,七十年代末被美國收藏家購買、收藏,1991年陳哲敬先生購得。
1992年冬,在龍門石窟研究院與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學者的幫助下,經測量、核對,發現其與龍門石窟古陽洞高樹龕釋尊盜鑿接口完全吻合,證實該佛頭為高樹龕釋尊佛首。
1993年著錄於《龍門流失雕像集》(圖版1,龍門石窟研究所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004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徵集回國
古陽洞(第1443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期,為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容最為豐富的一個洞窟,是北魏「秀骨清像」造像風格的代表作,同時在北魏法書「龍門二十品」
中獨占十九品。
高樹龕屬龍門石窟古陽洞左北壁上層著名的楊大眼大龕上方一列小型龕中的一個,這列小龕雕刻精細,但主尊頭部全部盜損,此佛頭是現知存世唯一的一件。
高樹龕開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布局為一釋迦牟尼坐佛(禪定印)並二侍立菩薩,佛著袒右肩袈裟,結跏趺坐於平台之上。
圓形頭光內層刻蓮瓣紋,外層環繞過去七佛,舟形身光,內層刻八身飛天,外層刻火焰紋,非常精美。
龕左側「造像記」為赫赫有名的北魏法書《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魏碑中之佼佼者,惜該龕佛頭連同左肩袈裟一部分被盜鑿。
如釋尊佛首復位,此龕當可完璧。
三彩黒釉馬 唐代
高73厘米
1981年洛陽龍門安菩墓出土。
馬能役善戰,又較易馴養,在古代軍事、農業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唐代尚馬之風極盛,三彩藝匠的熟練的技術和靈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種駿馬形象。
這匹黒釉馬膘肥雄渾,造型矯健有力。
黒釉馬極為少見,是難得的珍品。
安菩,唐朝定遠將軍。
從小就習文練武,他繼承了父親的勇敢和果斷。
在擔任定遠將軍時,安菩驍勇善戰,他率領軍隊縱橫大漠,為保衛唐朝邊疆浴血奮戰,史書描繪安菩是:「以一當千,獨掃蜂飛之眾」。
公元664年,安菩在今天的西安去世,時隔40年,他的妻子何氏在東都洛陽病逝。
他們的獨生子安金藏為了孝敬父母,把安菩的屍骨遷到洛陽與母親合葬,建造了安菩墓。
1981年4月,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啤酒廠要修建新廠,廠址就選在了洛陽市南部的龍門山。
這裡場地寬闊,山清水秀。
一天,人們正準備對一處山壁進行爆破,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濃煙散去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爆破處竟然有一個山洞,大家小心翼翼地走進山洞,眼前呈現出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墓。
通過考古工作者的發掘,這座古墓共出土文物129件,其中最珍貴的文物是墓室中有一方石質的墓誌,它讓我們知道了這座墓的主人是唐朝的定遠將軍---安菩及其夫人。
安菩是什麼人呢?讓我們穿過歲月的長河,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時期,西北邊疆有一個鄰國叫安國,又被稱為安息國。
安國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叫系利,是六狐州的首領,他英勇善戰,體恤百姓,很受將士們的愛戴。
可是當時的安國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它隸屬於突厥族,每年都要向突厥納貢。
突厥族野心勃勃,他們屢屢騷擾唐朝邊疆,這成為唐朝政府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
公元630年,唐朝政府發動了平定突厥的戰爭。
戰場上殺聲震天,系利早就不滿突厥對安國的殘暴統治,他率領部隊趁亂歸附了唐朝政府。
唐朝政府為了獎勵系利的忠誠,敕封他為五品定遠將軍。
三彩文官俑 唐代
1991年洛陽龍門安菩墓出土
三彩人面鎮墓獸 唐代
1981年洛陽安菩夫婦墓出土
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墓。
安菩墓是洛陽發現的為數不多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墓,千百年來安菩夫婦逃過無數次盜墓賊的魔爪而獨享清靜。
安菩墓中出土文物共129件,其中唐三彩種類繁多,保存完整,其中天王俑、鎮墓獸、馬、駝等數件三彩精品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三彩載絲駱駝 唐
高81厘米
1963年洛陽關林唐墓出土
駱駝昂首嘶鳴,背墊黃、白、綠花毯,雙峰間搭獸面駝囊和絲絹。
這件載絲駱駝再現了中亞人到中國內地經商滿載絲絹歸途中的真實情景,也是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盛況的實證。
三彩載人駱駝 唐代 洛陽關林出土
駱駝昂首前視,靜立於地,背上佩搭藍綠毯墊。
搭獸面馱囊、絲絹,絹卷上還坐著一個小人。
唐朝大量的絲織品通過這些沙漠之舟運往了西方,從而使中國獲得了「絲國」之稱。
彩繪馴馬俑與抬腿陶馬 唐代
洛陽市欄架溝出土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夏代 二里頭遺址出土
近似盾牌形,兩側各有穿孔鈕,用以固定在織物上。
凸面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綠松石小片粘嵌在青銅器牌上,排列成饕餮紋,這是已知用綠松石鑲嵌成饕餮紋的最早青銅器。
精心磨製的綠松石小片互相吻合,非常精巧,歷經三千年未見鬆動,更無散落,足見其鑲嵌技術之高超。
彩繪百花燈 漢代
高45厘米
1987年洛陽吉利區出土
造型獨特,體現了實用功能和優美造型的完美結合,整個燈台像棵仙樹,仙人、瑞鳥和樹枝構成了一個富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意境。
三彩天王俑 唐代
彩繪樂舞陶組俑 唐代
1991年9月,一組文物精品在孟津縣送莊鎮西山頭村岑氏墓出土,這是唐代的彩繪樂舞陶組俑。
這組彩繪樂舞陶俑造型優美、栩栩如生,一經面世即引起廣泛關注。
彩繪樂舞陶組俑現由洛陽市博物館收藏,共計10件,其中樂俑6件,俑高19.5厘米;舞俑4件,俑高28.7厘米。
細細觀察,組俑胎質細膩堅硬,粉白色胎體,雖經千年時光,俑身彩繪猶有存留。
6件女樂俑,均呈跽坐狀。
俑頭梳雙髻,粉面朱唇,眉心間飾紫色花鈿,身著半臂衫,長裙鋪地,表情專注,作吹奏或彈奏樂器狀。
在樂俑的伴奏下,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
樂舞俑表情溫婉,面部豐滿圓潤,形體優美異常,突出表現了人體形態美,折射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是唐代陶塑藝術的典型代表。
岑氏墓墓誌表明,墓主人是唐代武周時期三品官劉廣宗的夫人。
岑氏出身名門,但20歲喪夫,一生鬱鬱寡歡。
岑氏死後,其子劉敦行於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將其遷葬於有「人間蘇杭、地下北邙」之稱的洛陽邙嶺上。
石菩薩坐像 唐代 龍門石窟奉先寺
齊侯寶盂鑒 春秋
1957年孟津縣平樂公社的邙山坡出土
此鑒是1957年修建洛陽中州渠時,在東距漢魏故城的金鏞城約三公里的孟津縣平樂公社的邙山坡發現的,——由於它正好出在東周成周城附近,所以與當時的周王室有著密切的關係。
銅鑒巨大雄偉,高43.5、口徑75、最大腹徑207厘米,重150斤。
為斂口,卷沿,鼓腹,圈足,身有四個對稱的套環獸耳。
工程隊施工炸出一個石棺,不起眼的地方,發現件件都是國寶
一九八一年,河南省一個啤酒廠因為業務量增多,所以決定在龍門山重新建造一座面積更大的新廠房,廠址就選在了洛陽市南部的龍門山,這裡場地寬闊,山清水秀。但是,就在施工人員對山壁進行爆破處理的時候,一個...
洛陽24座帝王墓全部被盜,為何偏偏漏過了他?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那麼,你聽過這樣一句話嗎?生在蘇杭 葬在北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