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千佛崖石窟(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佛崖石窟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麓,從棲霞寺至紗帽峰,南朝宋、齊起歷代皆有開鑿,以唐代續鑿和明代汝鑾最多。

齊永明七年(489),明僧紹次子、臨沂縣令明仲璋繼承父志,與法度禪師在棲霞山西峰石壁造"三聖像",至梁天監十年(511)陸續鑿成。

宋、明兩代又有增刻和修葺。

崖壁上下共五級,佛大者數丈,小者僅盈尺,或五、六尊為一龕,或七、八尊為一龕,望之如蜂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還有南唐書法家徐鉉、徐鍇題名,宋游九言書"古千佛岩棲霞寺"及明代重修佛龕題名等。

現存250餘個窟龕。

最大的石窟為南朝時的大佛閣(即三聖殿),平面呈橢圓形,穹隆頂,圓雕佛像,主像連底座通高9.31米,兩邊觀音、大勢至菩薩各高6.81米。

相鄰的次大龕也屬南朝時期。

兩個大窟附近有許多中小型龕窟,造像以彌勒佛、阿彌陀佛和千佛為主,時代也大都是南朝時期。

唐龕大多為中小型龕和千佛龕。

分布於南朝諸龕西北方高處。

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是我國南方現存南北朝時期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遺址,後期唐窟數量多,造像題材豐富,是南方同時期石窟寺遺址中規模最大的。

清咸豐年間,千佛崖遭嚴重破壞。

1925年,住持僧若舜用水泥粉飾全山石像,使之失去原貌。

"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壞。

現存造像515尊,佛龕294座,除少數完好外,大部分已殘缺。


1994年10~12月,南京市博物館對千佛崖石窟造像進行考古調查。

1999年12月,南京市文物研究所開始對千佛崖文物進行全面的考古調查與研究工作。

文物專家建議對千佛崖石窟及其頂部崖面上的裂隙作灌漿處理,進行加固,使石窟得到永久性的保存。

對每一尊造像進行防酥解、防風化處理。

對無頭和缺臂斷腿的造像進行一定數量的修復以顯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神聖性,提高千佛崖石窟的觀賞性。

清除石窟頂部崖面和路邊的雜樹雜草,重新設計改造環境,修整道路,搞綠化景點組合。

在重要窟龕前安裝柵欄,使造像不再遭受人為的破壞。

收集所有的文物考古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研究,撰寫成大型的考古研究報告出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