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印刷術漫談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年,有一本叫《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英文名: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的暢銷書很是火了一陣子。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哲學家雜誌》的兩位聯合創始人朱利安•巴基尼和傑里米•斯唐魯姆(順便說一句,名字翻譯的真是糟糕),主要講述一些生活中似是而非的邏輯和認知問題。
今天我們借用這本書的題目,聊一聊印刷術這個比較冷門的話題。
說到印刷術,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以下關鍵詞和信息:1. 四大發明之一;2. 畢升(或作昇),活字印刷。
可能部分讀者還會想到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有翻譯為古登堡),他是歐洲鉛活字印刷術和機械印刷書籍的發明者。
當然了,可能還會有人想富士、施樂、噴墨復(打)印機、雷射復(打)印機,這些現代科技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我們今天只對印刷術的歷史進行要點梳理,矯正或者補充一些似是而非的固有認知。
就這麼愉快的開始吧!
1.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印刷術的第一階段
關於印刷術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作用,怎麼形容都不為過,它是知識和信息能夠經濟地、大範圍傳播的基礎工具。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手抄是文字得以傳播的基本途徑,更早的甲骨文、鐘鼎文等則效率更低。
那麼,印刷術是何時、何地、由何人發明的呢?
歷史學家們往往傾向於認為,印刷術起源於印章和碑石拓印技術,甚至受到印染技術的啟發,如果這樣算的話,先秦時期中國就有「印刷術」。
其實這種說法不免讓人覺得,這是為了「發明權」而牽強附會的措辭。
因為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的滾筒印章豈不是更早的印刷術?
比較公認的觀點認為,印刷術是起源於公元6、7世紀的中國隋唐易代之際。
而且印刷術應該是傳播佛教、指導農業生產的現實需要催生出來的。
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大興的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著名詩句描述的這是這個時代的勝景。
中國第一位海外求經的高僧發現和尚、以及拜《西遊記》所賜更為大眾熟知的玄奘法師、「南能北秀」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高僧。
可見,當時中國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的一個重要需求,就是佛經的廣泛傳播,而這又需要高效、準確的「複製」佛經。
這時,造紙和制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碑石拓印技術的其他,印刷術,準確地說,雕版印刷術應運而生。
另一個可能催生雕版印刷術的原因是人們對曆法的現實需要。
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準確把握農時是生產生活的基礎。
於是,對方便查詢的、準確的「日曆」(當時叫「曆日」)的需求就很大。
於是,能夠高效「複製」文字的技術——雕版印刷就應運而生了。
當然,雕版印刷作為劃時代的偉大發明,催生其產生的因素可能很複雜,但現實的需求一定是最為重要的推動力量。
無論如何,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後,很快得到廣泛應用。
現在比較公認的「最早的印刷版圖書」是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裡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該經末尾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
該作品現藏於大英圖書館(很多人誤傳為大英博物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大英圖書館官網看到圖片和介紹。
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也被文人騷客用來印刷出版詩集等文學著作。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
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
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教咒語而擴大到人民喜歡閱讀的詩歌方面去了。
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
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教咒語而擴大到人民喜歡閱讀的詩歌方面去了。
883年,成都書肆也能看到一些「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的書。
以上記載表明,在印刷術發明的早期階段,它就已經成為傳播和普及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了。
2.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印刷術的第二階段
雕版印刷術雖然相較手工抄寫,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和準確性,但它本身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巨大浪費;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也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等等。
於是,針對雕版印刷的不足,活字印刷術在北宋年間出現了。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北宋仁宗慶曆元年至八年間,即公元1041-1048年間,一位名叫畢升的普通勞動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比畢升小十幾歲,是同時代的人,而且畢升製造的陶活字後來歸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考古發現也證實了沈括的記載,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了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鑑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
這是北宋活字印刷術的最早實物見證。
相較於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術有很多優點,比如在製版上,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等等。
但也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實現活字印刷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必須解決一些現實技術問題,比如從工作量來看,除非需要印刷很多種不同的圖書,否則活字印刷術對效率的提升有限。
另外,在北宋的技術條件下,很難實現燒制的膠泥活字特別整齊劃一,因此拼版印刷之後,十分影響圖書的外觀。
此外,膠泥活字強度不夠,很容易損壞。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的存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一直到十九世紀,在中國都不是印刷的主流,甚至連支流都算不上,活字印刷圖書很少,有名氣的就更是鳳毛麟角。
最有名的活字印刷圖書當屬乾隆年間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相較於活字印刷圖書,雕版印刷一直到19世紀末都是中國印刷的主流,目前已知的著名的宋版古籍幾乎都是雕版印刷圖書,各代政府隱形的大部頭書籍也幾乎都是雕版印刷書籍。
3.活字印刷術在歐洲——印刷術的第三階段
真正使活字印刷術成熟,並且實現大規模應用的是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有翻譯為古登堡)。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將活字印刷術的「專利權」算到了古騰堡身上,多虧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升的事跡!o(∩_∩)o
今天,人們對古騰堡早年的生活了解並不多。
古騰堡出生在德意志美因茨地區的一個製作金銀器的商人或者工匠家庭,具體出生時間不確,可能是1398年。
古騰堡繼承家業,原本是一個優秀的金銀器工匠,後來他的人生在歷史上消失了15年,沒有任何記載,再後來他發明了(或改良了、再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和印刷機械。
至於是否古騰堡在這15年中了解到了古老東方的活字印刷術,今人就不得而知了。
2005年,德國評選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德國人,古騰堡排名第八,排在巴赫和歌德之後,俾斯麥和愛因斯坦之前。
為什麼今人對古騰堡的評價如此之高呢?不僅因為他發明了(或再發明了)鉛錫活字印刷術,更因為他發明了一整套印刷設備,以及可以高效、批量印刷圖書的工藝流程。
同時,古騰堡也發明了大批量鑄造鉛錫活字的技術,使得印刷出來的圖書美觀整齊。
下圖是應用古騰堡鉛錫活字印刷術印刷出來的最早版本的聖經,大家可以欣賞一下它高超的工藝水準。
解決技術和工藝問題的同時,古騰堡作為師傅,還培養了一大批熟練掌握活字印刷術的徒弟,這些人作為印刷商,迅速將活字印刷術推廣到了全歐洲。
活字印刷術的普及,不僅有利於知識,特別是新教徒、新興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在歐洲迅速傳播,為後來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吹響了號角。
同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還直接催生了以內容為王的圖書出版印刷業和廣告業的發展。
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受到技術限制和思想禁錮,可供印刷的圖書種類很少,幾乎只有《聖經》等很少種類的圖書被印書出版和傳播。
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對印刷內容的渴求,直接催生了專職作家階層、出版商階層的出現。
而且這些階層的出現,不僅進一步廣泛地傳播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價值主張和意識形態,也壯大了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本身,這些都是後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中堅力量。
一言以蔽之,正如馬克思所言「(活字)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並最終將歐洲最早推進了現代文明的世界。
4.活字印刷術回到中國
如前文所說,雖然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近代中國活字印刷術的普及還是歐洲活字印刷術回流的結果。
1807年,25歲的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他也是西方派到中國的第一位基督教新教傳教士。
初到中國的馬禮遜傳教失敗、經商失敗,第二年因病回到澳門療養。
馬禮遜在中國的第一年中學會了一些粵語和普通話,為了使自己和後來的英國人能夠快速學習漢語,他決定編寫漢英詞典。
但接下來馬禮遜在澳門的生活迅速陷入窘迫,直到1809年才被英國東印度公司聘為翻譯,這才算是在中國有了穩定的職業和收入。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裡,馬禮遜往返於澳門和廣州,主要工作不再是傳教,而是翻譯《聖經》和編寫一套大型詞典——《中國語文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也譯作《華英詞典》 )。
這本詞典共3大部分,6大卷,5000餘頁,從1815年出版第一卷,到1832年最後一卷出版,共歷時8年之久。
印書出版這本字典時,由於英文字符很小,雕版印刷無法解決,於是全書採用了歐洲已經十分成熟的鉛錫活字印刷術,具體工作由另一位傳教士湯姆斯負責。
為了完成如此浩瀚工具書的出版發行,他們在澳門和廣州大量中國人進行鉛活字刻制、排版、校對和印刷。
據計算,為了印刷這套巨著,僅刻制的中文鉛活字就達十幾萬枚。
插一句題外話,參加這項工作的中國工匠大多沒有留下姓名,除了馬禮遜和湯姆斯培養的一位名叫梁發的助手。
梁發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姓名,倒不是印書出版這本詞典,而是因為他作為傳教士寫出了《聖經》的中國版通俗讀物《勸世良言》,後來一個叫洪秀全的落榜學子得到了這本書,再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馬禮遜後來在香港和南洋半血,創辦中文報紙,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習俗等。
同時他還寫了很多書,把中國的情況介紹給西方。
可以說,馬禮遜在中國的活動是鉛活字印刷術從歐洲回流中國的第一階段,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門逐漸打開,越來越多的各階層西方人來到中國,其中對中國後來活字印刷術普及和印刷出版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傳教士姜別利。
姜別利1858年來到美國在上海開辦的美華書館工作,1859年發明了用電鍍法製造漢字鉛活字銅模的方法,他製造的鉛活字被稱為「美華字」,有1—7號大小的七種宋體,這其實也是今天中文排版的規範。
此外,姜別利還發明了元寶式排字架,將漢字鉛活字按照使用頻率分類,並按照《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排列,由此極大地提高了取字排版的效率,並成為以後文字排版的濫觴。
馬禮遜和姜別利的工作,使歐洲的鉛活字印刷術回流中國,並進一步催生了中國近代出版業的出現和發展。
到了清末,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至今仍然十分著名的出版機先後誕生,《申報》等現代報紙也出現了。
這些行業和機構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中國社會階級或階層的多樣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後來的無產階級的誕生與強大,都可以從這裡找到相當的原因。
簡言之,活字印刷術當年在歐洲引發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過程,在近代中國又再次上演。
5.一些結論
5.1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是現實生產生活需求的產物,它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古代知識的傳播和普及;
5.2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北宋的畢生髮明的,但是由於沒有解決顯示用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發明之後始終沒有成為主流;
5.3 德國人古騰堡發明了(再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同時解決了活字批量鑄造、排版、印刷機械、人才隊伍等一系列用用問題,使得活字印刷在歐洲迅速普及,並最終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以及最早步入現代社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5.4 19世紀以後,經過歐美傳教士和商人的推廣和普及,活字印刷術回流中國,並帶來了中國出版印刷業的誕生和發展,對中國走向現代社會同樣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6.番外——「四大發明」的提法是怎麼來的
說到印刷術,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四大發明(其他是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這是我們從小教育形成的認知。
其實,「四大發明」這個提法,是相當晚近的事情。
中國古代並不是一個擅長科技發明,特別是科學研究的國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被世界公認的具有「推動人類文明」意義的科技發明,一般指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1550年,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Girolamo Cardano,1501—1576,也譯作卡爾達諾、卡當)第一次指出,中國對世界所具有影響的「三大發明」是司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其他科技發明)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
19世紀前半葉英國漢學家、著名來華傳教士之一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
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指南針),印刷術,火藥),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
馬克思在《機械、自然力和科學的運用》中對「三大發明」的歷史貢獻進行了生動說明,他寫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
請注意,在19世紀,還只有「三大發明」的提法。
最早將我們熟知的四項發明並稱的是另一位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1905)。
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寫道:「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藥那種卓越的發明。
」
抗日戰爭時期,據說為了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蔣介石邀請著名生物化學家、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來到重慶,這才第一次提出了「四大發明」的提法。
中國很多讀者熟悉李約瑟,可能更多的是通過「李約瑟之謎」這個著名命題和《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本名著。
殊不知,李約瑟還是「四大發明」這個提法的始作俑者呢!
o(∩_∩)o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怎麼來的?又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2015年8月25日,著名音樂人高曉松發了一條關於四大發明的微博,一時也是弄得滿城風雨。當然,老戰友認為,這只是高曉松調侃而已,其他不作評論。那麼今天,老戰友就來聊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怎麼來的...
韓國拿兩大證據搶走印刷術,中國專家用一禁止出境文物直接拍臉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全國人都知道的,不僅如此,中華文明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是無法估計的。但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最為出名的就是瓷器以及四大發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四大發明指的是:造紙術、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