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出版人不僅是買手更要做推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話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陳徵

今年茅盾文學獎揭曉時,其中兩部作品《江南三部曲》《繁花》都「花落」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家出版社推出的作家作品,曾摘得過3個「五個一工程」獎、6個魯迅文學獎、3個茅盾文學獎和1個諾貝爾文學獎,市場反響頗佳。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

對此,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陳徵深有同感,「傳統出版業經過黃金期發展後,進入增速放緩的深度調整期,尤其大眾文學讀物這塊,快餐文化盛行,深讀精讀的閱讀方式遭遇危機,這就更需要出版人的調整與堅守。

出版人不單單是做買手、簽下作者,更要探照燈一樣挖掘助推新人新作。

把新人推至更高舞台、把文化精品推往更廣闊市場,這考驗著出版人的推手功力。

記者:「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有些原創文學作品剛面世時銷售並不樂觀,難以帶來利潤。

出版社如何平衡商業性與社會效益?

陳徵:原創文學是「變數最大、效益最不穩定」的領域,如何做到兩個效益有機統一,對於產業創新轉型時期的中國出版,任重而道遠。

圖書出版是文化積澱的成果,需要長期的文化關注和滋養。

對於一家有文學追求的出版社來說,考量標準不光在於賺多少錢,而是擁有多少作家的優秀作品。

上海文藝出版社自上世紀80年代,就把以長篇小說為主的原創文學作為立社之本。

在當下傳統出版業受到衝擊、淺閱讀盛行之時,仍堅持每年出版20多部原創長篇小說作品。

在孜孜尋找切實可行的專業化出版道路上,出版人應該明確:導向為先,內容為王,品質為本,要以出版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能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為己任,搭建起促進優秀文學作品脫穎而出、有利於當下中國文學書寫的優質平台。

事實證明,思想內容健康、藝術手法創新、凝聚時代精神的好作品往往會取得兩個效益的雙豐收。

記者:如今商業力量對作者與編輯的衝擊很大,在日益激烈的版權競爭中,出版社與作家之間原本緊密相連、互生共榮的良性合作模式,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渙散關係所覆蓋。

出版社牢牢「拴住」知名作家靠什麼?

陳徵:的確,這種衝擊帶來了連鎖反應,當前中國出版業仍存在原創力不足、版權引進與輸出不平衡、文化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這就更需要出版人對作品藝術價值的精準判斷與真誠呵護,與作家以心交心。

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把所有好作家的好作品一網打盡,只有選擇。

出版人眼光要「毒」,即深入研究當代作家作品後所積累的精準文學判斷力。

這份專業,是與作家對話的基石。

我們通過出版「作家系列作品」方式,以誠信服務和良好營銷留住優質版權。

目前,上海文藝出版社已出版王安憶、蘇童、格非、張承志、葉兆言、韓少功、劉醒龍等一線作家的系列作品。

作家嚴歌苓、李洱、孫甘露的最新長篇小說都將陸續亮相。

青年作家李娟《羊道》三部曲最早版權歸屬一家民營書商,但合作過程中的不規範讓她傷透腦筋,我們看好這位新疆女子筆下的獨特風情,在她遇到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預支稿費,確保其版權利益,也贏得了她的信任。

李娟的首部個人詩集即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

記者:目前網絡文學蓬勃壯大,但海量作品魚龍混雜,出版人如何跟蹤發掘新人新作,幫助一流作品贏得一流名聲,收穫業界與市場的雙重肯定?

陳徵:除了留住有實力的一線作家,我們點對點關注崛起的新人新作,瞄準作家成長轉型的每個契機來展開推廣,為未來儲備豐厚的作者資源。

龐大的網絡文學陣地考驗著出版人的專業判斷與前瞻性。

社裡的文學圖書編輯室圈定了50名新秀名單,定期交流、實時更新。

未來5年,我們會繼續強化年輕編輯與年輕作家間共同成長的互動力度,激發編輯強烈榮譽感和文學使命感。

人們往往盯著作家成名後的炫目光環,卻忽略了他們起步時最需要的關注與扶持。

回過頭看那些當下文壇的扛鼎名家,曾經的漫長跟蹤期里,編輯必須忍得住寂寞、靜得下心思,等待花開結果。

諾獎得主莫言30多年前與文藝社結緣時,還是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但出版社認準「高密敘事」難以取代,哪怕期間編輯更替,雙方仍長期保持密切關係。

《蛙》剛面世時,純文學讀物的市場前景並不被看好,出版社頂住壓力以8萬冊起印,除了常規推薦,還邀請70多位著名評論家展開作品研討。

上海出版人的誠意和堅守打動了莫言,他把《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等十餘部小說的版權都放心交給了我們。

記者:「十三五」規劃建議中談到,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出版業如何在講好中國故事上大展拳腳?

陳徵:11月13日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開幕當天,由台北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周功鑫教授傾力打造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第一輯10冊圖書首發,這簡直是一座建在紙上的中華文化博物館,上千年歷史由150個成語穿針引線,多個朝代衣食住行風貌徐徐展開,能讓青少年系統認知感悟歷史脈絡。

這不正是傳統文化的絕佳讀本嗎?讀者是識貨的,這套叢書不是簡單編年史,而是以中國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民族魅力。

文化普及怎麼做,不僅關乎青少年的人文素養,也體現了出版人的功夫與高度,這個例子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