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皇帝究竟為何三十年不上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共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歷史上對萬曆皇帝的評價多以貶為主,例如: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明史》

酒色財氣,醉生夢死———《正說明朝十六帝》

獨攬大權,怠於政事而耽於享樂,日益揮霍侈靡,不知遏止。

——歷史學家范文瀾

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

——民國歷史學家白壽彝

對萬曆皇帝評價最多的就是他「怠政」,罷工不干,這一下子就是三十三年,堪稱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中的一朵奇葩。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朱翊鈞在年幼時是極其聰慧的,五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十歲時就即位。

萬曆皇帝在親政之初,非常勤勉。

萬曆皇帝在位時間跨度共48年,即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

然而在長達48年的時間裡,萬曆皇帝進入由三十年沒有上朝,「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明朝開始混亂就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都是萬曆皇帝懶惰不上朝最終造成的明朝滅亡。

甚至有台灣歷史學者,稱萬曆皇帝在位時是一種「斷頭政治」。

其實這些都是讓萬曆皇帝背黑鍋,雖然萬曆皇帝不上朝但是他通過批閱奏摺來管理明朝這個龐大的國家。

說萬曆皇帝偷懶懈怠,那更是無稽之談。

「神宗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處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批閱奏疏,發布諭旨來進行。

他始終牢牢地掌握著朝廷的大政方針,這從『萬曆三大征』的全過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註:明朝三大征即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那究竟萬曆皇帝為何三十年不上朝?首先我們能看萬曆皇帝自己如何看待這件事。

萬曆皇帝在臨死之前曾留下這樣一份遺詔。

「朕以沖齡纘承大統,君臨海內四十八載於茲,享國最長,夫復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無負先帝付託,比緣多病靜攝有年,郊廟弗躬,朝講希御,封章多滯,寮寀半空,加以礦稅煩興,徵調四出,民生日蹙,邊釁漸開,夙夜思維,不勝追悔,方圖改轍,嘉與天下維新,而遘疾彌留,殆不可起,蓋愆補過,允賴後人。

小編認為萬曆皇帝在這份遺詔對自己的評價中對自己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這裡面也解釋了自己為何不上朝,即「比緣多病靜攝有年,郊廟弗躬,朝講希御」,意思就是說自己身患重病,不得不靜養,結果不能上朝。

可是雖然萬曆皇帝自己這樣解釋不上朝原因,但是他還是被指責。

那麼萬曆皇帝說自己因患病不能上朝的原因是真實客觀的嗎?這要從1956年萬曆皇帝定陵被發掘後說起。

1956年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力主下,考古專家開始對定陵進行發掘,這也是迄今我剛主動發掘的唯一一座帝王陵。

當考古人員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槨後,人們發現的了震驚的一幕。

「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

」(詳情請見《風雪定陵》,楊仕,岳南合著)

至此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也終於真相大白,即行動不便,而且還是駝背。

原因二:君臣矛盾,黨爭不休

明朝中晚期以來,皇帝和大臣之間普遍沒有信任感。

萬曆皇帝的孫子天啟帝,愛好木匠活,本身也不願意處理政務,於是大太監魏忠賢得以獨攬大權;崇禎帝一直到上吊自盡,都沒有處理好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他在位的17年中,竟然接連更換了50位內閣成員。

萬曆皇帝也是如此,他在和自己的大臣們「置氣」。

由於君臣之間的矛盾,萬曆皇帝對大臣們的奏疏就「留中不發」。

就像學校里的老師消極怠工,不給你批改作業,學生也不知道自己作業做的對錯。

而大臣們也在長期的「冷戰」中喪失了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紛紛離職、告老還鄉。

這種做法導致大明的人才流失嚴重。

特別是萬曆皇帝寵幸鄭貴妃,導致他計劃冊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儲君,長期不立長子朱常洛。

這簡直是在挑戰封建社會的儒家道德底線,大臣們則寸步不讓,上演了轟轟烈烈的「爭國本」事件。

此外,明朝後期更是黨爭不斷,齊黨、楚黨、浙黨爭鬥不休。

而萬曆皇帝(包括後來的崇禎帝)為了與這些小集團相對抗,不得不像東漢王朝那樣任用宦官。

宦官一時權傾朝野,打擊之後,各種黨的勢力又開始死灰復燃。

於是,文官集團、宦官集團當朝的局面輪流上演。

而整個國家則在這樣的內鬥中運轉失常。

終於,這給了女真族可乘之機。

他們以滿洲軍事貴族起家,不吃文官集團那一套,而是專制、殺伐決斷。

從而,清朝的皇帝們似乎個個都勤於政事,個個都是一代明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