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二帝均來自長江流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洲人研究有文字記載之前的史前文明的時候,通常的方式是通過民間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和詩歌,並對通過考古得到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得到佐證,即作為歷史;例如古希臘的史前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都是根據《荷馬史詩》中的讚歌描述,並連續考古遺址得到證實的。

我們中華歷史是的史前文明有三皇時期、五帝時期;有著很多傳說,但研究歷史時卻與考古得到的信息總難聯繫起來,是傳說不對,還是考古沒找到正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297502_1.html/ ]

首先,按照我們的傳說,黃帝戰蚩尤發生在5000年前,也就是是5000年之前是三皇時代;那麼考古遺蹟中,5000年的時候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按照我們全國各地的考古以及對遺蹟的年代測定,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龍山文化正好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符合到現在五千年這個傳說;假如黃帝是龍山文化的開創者,那麼在龍山文化之前應該是三皇時代。

而在龍山文化產生之前,存在於中原的地域比較廣泛並且留存時間較長的文化群體正好有3個:1、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2、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3、黃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

這三個文化族群的特徵是由一個最強的氏族為盟主,號令以其為核心的部落群體;他們應該是歷史上傳說的伏羲、女媧、神龍三個文化族群。

在這三個族群中,只有一個是崇拜女神的,與考古發現紅山文化有眾多女神像相符合,因此紅山文化首領是女媧氏無疑;大汶口文化比另外兩個產生的年代較晚,傳說中神農氏炎帝是三皇中年代最晚的;因此我們可以給他們定位為:仰韶文化-----伏羲氏;紅山文化-------女媧氏;大汶口文化-------神農氏。

在公元前5000年時,龍山文化產生,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幾乎在同時消失,而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有合併及相當多的傳承的和共用的內容。

這麼巧合的事件,說明我們的傳說是很有歷史依據的。

我們正好可以聯繫到黃帝和炎帝聯手對蚩尤的涿鹿之戰。

大汶口文化是以神農氏為盟主的部落族群;而蚩尤是代表仰韶文化還是紅山文化呢?從考古遺蹟的分布來看,在仰韶文化消失後,龍山文化的地域向西發展,幾乎占據了原仰韶文化的大多數分布區,是由於蚩尤失敗後他的地盤被黃帝奪取;這足以說明蚩尤是屬於仰韶文化的。

按我們過去所知道的情況是,黃帝來自西北,這樣與考古所得到的情況不符合,無法解釋傳說和考古的事實;我們認真分析古籍所記載的傳說,炎帝來自姜水;但並沒有什麼這個「姜水」是在什麼地方。

在我們古代,長江被稱為「江水」,在湖北、湖南以及安徽都有關於神農氏的地名(如神農架、五穀台等)和傳說,以及大汶口文化的文物中有相當多的玉器與長江流域的玉器有相似之處;可以設想,神農氏部族是由長江中游地區的湖北或湖南沿江而下,到達安徽後再北上到達河南、山東地區。

長江流域是最早的農業區,有著悠久農業傳統的神農氏到達北方後,很快掌握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氏族得到發展並得到了當地其他氏族的附和,奉為盟主。

逐漸形成了以神農氏為核心的強大部族群。

神農氏的部族群體的規模不斷擴大,以致在黃河中游與仰韶文化部族群發生摩擦和擠壓,這時仰韶文化已經在黃河流域活躍了近2000年,昔日的首領伏羲已變成了一個叫蚩尤的勇士為首領。

為了抵制神農氏的部族向西發展,蚩尤仗著根基深、人口多的優勢,對神農氏發動了武力攻擊。

面對蚩尤的不斷東進,神農氏無法抗衡,地盤不斷縮小,人口也不斷減少;在無奈之下,神農氏首領炎帝只好求助於另外一個崇尚玉文化的「兄弟」為幫手,這是一個以少典部族為盟主的部落族群,占據了從太湖到錢塘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人口眾多,實力強勁。

少典部族的首領公孫軒轅得到神農氏炎帝的請求後,帶著部族的勇士北上,與炎帝聯手數次打敗蚩尤的外圍部族,最後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並殺死了蚩尤。

在打敗蚩尤後,公孫軒轅與炎帝為了爭奪帝位又發生了三次戰爭,最後在阪泉之戰中徹底打敗炎帝,得到了帝位,稱為黃帝。

開創了龍山文化時代。

為什麼認為黃帝來自江浙而不是過去認為的陝西呢?在仰韶文化先後2000年之久,遺址中基本上沒有發現玉器;大汶口文化有相當數量的玉器,這是神農氏部族從長江流域遷徙到北方帶過去的;紅山文化也有玉器,史學家認為紅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史前文明有某種聯繫;在消滅蚩尤後所建立的龍山文化,保留了大汶口文化的很多東西,但玉器一下子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所以認為與大汶口合併的黃帝,是來自一個玉器手工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在當時,紅山文化的玉器業並不比大汶口先進多少,所以黃帝來自遼河地區的可能性不大;而當時比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先進得多,並且部族強大的只有良渚文化部族群。

因此認為黃帝來自於良渚文化地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