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年前溫州府手繪地圖再現清代溫州海上絲路貿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05-18 10:41 | 溫州新聞客戶端

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結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在其到來之際,甌海博物館入藏了四件(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經專家初步鑑定,為溫州古地圖的新發現,在研究清代溫州地理、軍事、歷史及賦稅等方面均有較高價值,且為正名溫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解密文物身份信息

讓文物「說話」

一張張地圖,描繪和見證一片地域的歷史輪廓與歲月變遷,蘊含豐富的地理要素和歷史人文信息,是文字資料無法替代的重要史料。

「地圖繪製於什麼年代?有何歷史背景?傳達何種信息?是何用途?要讓文物活起來,講述它們自己的故事,我們就必須首先弄清這些問題。

清溫州府城營防圖

甌海博物館負責人介紹,為更好地讓文物展現歷史,甌海博物館第一時間對四件(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進行了修復,使之清晰如初,並邀請洪振寧、金柏東、金輝、高啟新、方韶毅、金丹霞等多位資深文物、文史研究專家以及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研討會,對此組古地圖的身份及信息進行分析解密。

會議室內,長桌之上,四張泛著古樸微黃色調的圖紙被小心翼翼依次鋪展開來,可見圖中山體、海洋等不同的地形地貌皆用不同的色彩繪製,水深、軍事設施、交通運輸線路等的標註細緻而全面。

歷史的局部和細節,在勾繪精美、圖文並茂的地圖上直觀呈現,四張地圖所繪內容、用途側重各有不同——

清溫州府海口圖

《清溫州府海防圖》,描繪清代溫州區域甌江入海口的軍事駐防情況;《清溫州府城營防圖》,描繪和標註清代溫州區域山川形勢和防守機宜,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溫州區域的軍事防禦體系;《清溫州府海口圖》,描繪清代溫州飛雲江、甌江入海口的基本情況,對近入海口的山脈、河流、橋樑及交通運輸線路進行了標註;《清溫處厘鹽總局曁各分局地勢全圖》,描繪清代溫州區域厘鹽總局及各分局分布情況,較為直觀地反映了清代溫州區域的賦稅制度。

「四件或非完整配套的地圖,但總體品相完好,兼具藝術性與功能性,堪稱地圖中的佳品!」研討會現場,專家在進行仔細觀摩後一致給這組古地圖打出高分,認為輿圖信息含量豐富,可以作為對晚清溫州地方史料研究的重要補充。

根據幾張地圖所示內容,結合溫州港開埠年份、龍灣炮台創設時間等歷史文獻,以及地圖測繪技法等因素,專家組推斷,四件(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繪製年份相近,約在1876年-1880年之間,距今至少已有138年歷史。

一張地圖再現清代溫州

海上絲路貿易往來

四件地圖中,以《清溫處厘鹽總局曁各分局地勢全圖》的研究價值最受專家推崇,高啟新稱其是研究溫州近代工商業發展非常生動的一手寶貴資料,可補軼胡珠生先生編寫的《溫州近代史》關於溫州開埠後的工商業現狀及結構上的缺失。

《清溫處厘鹽總局曁各分局地勢全圖》通長161厘米,通寬38.5厘米,涉及區域東以大海、西以處州府青田縣、北以台州府黃巖縣、南以福建福寧府為界,對區域內山川河流的走向,城牆、炮台的分布以及設厘金關卡進行了標註,圖後附錄文獻價值尤為突出,對清代溫州附近海域往來貿易及海運稅收情況有清晰明確的反映,「力證了溫州作為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歷史地位」。

清溫州府海防圖

該地圖附錄說明文字長達數千字,「局設溫州府城南門內府學街租賃民房。

每年約收貨厘八萬餘千,鹽厘三萬餘千,茶厘一萬餘兩,並帶收洋廣各貨捐。

專收輪船往來貨物,以洋布洋藥為大宗,其餘鐵條、白蠟、藥材等貨……」詳細記錄和說明了厘鹽總局和各分局的人員配置、厘金的收額、貨品種類、進款數量和支出渠道以及分卡設置時間、地點等情況;款識所示「謹將卑局及各分局繪圖附說恭呈憲鑒」,明了了該地圖的繪製是為下級向上級進行匯報所用;「自開口岸以來,前數年收數短少,近年日漸起色……」等文字,為地圖繪製提供了年代判斷的依據。

「古舊地圖還是研究地名學的絕佳材料」,對溫州地方文化深有研究的金輝,以地圖中「雙門」一詞為例,釋義溫州因為一有拱辰門,為北門之意,二有水門,因此可稱雙門,規範稱朔門,此圖可證今溫州「朔門」別稱「雙門」無誤。

「從古至今,地名演變,如圖中所標註的地名『七真』業已失落,具體指何地有待考證。

包括此圖在內,四件古地圖的發現對溫州地名研究價值非常。

甌海博物館負責人透露該文物來歷,此系甌海博物館自去年5月起開展向社會徵集與溫州相關的文獻資料、書畫、文玩古董活動中的重要收穫,「這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得以結束『流浪』回歸故土,還得益於溫州藏友的一份鄉土情懷」。

該組地圖為溫籍藏家林曉克在杭州西泠印社偶遇拍得。

林曉克多年醉心鄉賢書畫收藏,前年,他在去到西泠印社提取拍賣所得貨品時隨手翻看一本預拍圖錄,偶然見到了這組古地圖。

雖從未有過相關收藏,但林曉克深知溫州的古舊地圖比鄉賢書畫資源更為稀缺,便當即委託了電話拍賣,「當時便想,本土博物館該是此輿圖的最佳歸宿。

原本預料要費一番工夫才能將其拍下,孰料很是順利地將其帶回了溫州,也算是一種緣分。

溫州地圖研究

正處於文獻收集階段

「溫州的地圖,幾乎都流落在外。

如據《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記載,《浙江溫州府道里圖》《浙江溫州府屬地理輿圖》《浙江溫州府屬地理圖說》等三件溫州清代地圖,均藏於台北圖書館」,洪振寧坦言,溫州在地圖的收集和研究上實可謂嚴重滯後。

據了解,由於收藏地圖需要一定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民間鮮有人從事此項收藏。

一直以來,溫州古舊地圖的收集以溫州博物館收集為主,在此次四件(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入藏甌海博物館前,各縣(市、區)均無較有價值的古地圖藏品。

2006年,溫州博物館幾經周折,從海南徵集到清溫州同知郭鍾岳《溫州海防營汛圖》手繪本,是近年一件較有代表性古舊地圖。

此外,除一些明清以來溫州本土方誌存本有零星配圖外,溫州一直缺乏系統的地圖資料,導致了地圖研究的落後。

2011年《溫州通史》編纂過程中注意到了這點,經上海師範大學鍾翀副教授多方搜尋,編著出版《溫州古舊地圖集》一書,編錄從南宋時期至今的170多幀各類與溫州有關的古舊地圖,是到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舊地圖輯錄。

此次的四件(組)清代溫州府手繪地圖,不見收錄《溫州古舊地圖集》,為溫州古地圖的一次全新發現。

洪振寧將之與以往所見的溫州舊地圖相較,認為前者在著色、完整度、科學意識等方面均更勝一籌,「該組地圖的繪圖手法既繼承了傳統的中國青綠山水的繪畫手法,又結合借鑑當時西方地圖繪製的技術,地理方位標註較以往傳統的地圖更準確、更形象,更具實用性」。

「溫州的地圖研究,正處於收集文獻的初級階段」,方韶毅強調地圖文獻收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大量地圖文獻之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

專家組認為甌海博物館關注古舊地圖是很好的一次嘗試,並建議今後可以此為契機,從古舊地圖的搶救與收集入手,兼顧質量與數量,通過努力,逐步形成館藏的特色,開展有特色的陳展。

(原標題《138年前溫州府手繪地圖重歸故里 再現清代溫州海上絲路貿易》,原作者 程瀟瀟,見習編輯 張亦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