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紙情懷 探訪首屆全國「書香之家」 陳朝暉先生的藏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堆放在客廳、書房、臥室和巨大書櫃、桌上一函函一冊冊充滿古韻的古書,泛黃的書頁倒映著窗外斑駁的光影,述說著歷史的滄桑,這些就是陳朝暉收集的古籍文獻。
「痴迷」古書收集
陳朝暉先生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知識分子,家庭環境對陳朝暉的薰陶早早就體現了出來,由此也跟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陳朝暉「痴迷」於線裝古籍的收集,他利用外出的機會輾轉於重慶、成都、北京、南京以及日本、朝鮮等多個地方的舊書店和廢品店,收集古籍。
這些古籍中有不少類似於《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重刊改並五音集韻》《絕句辨體》等稀有善本,還有清代最早期的報紙《蜀學報》,清代涪陵刻印《惜命安親種子錄》等川渝甚至還有最早關於介紹涪陵榨菜及涪陵白鶴梁等罕見的刊物、書籍。
(民國時期毛宗良先生記錄的涪陵榨菜)
(清代姚覲元記載白鶴梁的書籍)
(清代拓本)
艱辛的「淘書」經歷
清末時期流落海外的珍貴古籍,2007年他費盡周折才從一個日本人手中購回的明代嘉靖《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流落海外100多年後,這一重要古籍終於回到了祖國。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流落在外的古書,陳朝暉都將他們帶回祖國。
(未整理的書籍)
家藏古籍保護的困境
「這些書籍必須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對本就腐朽的書籍紙張造成二次損害。
」陳朝暉拿著一本紙張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的書籍對我說到。
如果失去了文獻記錄,古人精彩的文化也無從談起。
陳朝暉對自己收藏的古籍現狀很擔憂。
「將古籍收藏在家裡,想要保護他們也很困難,按照國家規定,古籍應存放在16~20℃、濕度40%~60%之內的環境中。
但私人藏書目前只有一櫃置之,完全不具備恆溫恆濕的保存條件。
「保護這些珍貴古籍不應該只是一家的事情,希望也能夠得到國家的支持,讓這些古籍能夠有一個好的歸宿。
」
(已經破爛不堪需要搶救性整理修復保護的書籍)
(陳朝暉修復後的圖書書籍)
藏書人的願望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中國5千多年的歷史,不論經歷多少改朝換代,都生生不息,最重要的就是中華文化沒有斷絕。
」每每談到這些,陳朝暉都有著一種焦慮,他深知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而讀書,就是讀文化的傳承和古人的智慧和延續,讀傳承下來的人文精神。
「我希望能夠利用好這些藏書,建成一個私人的古籍文獻博物館,再和愛好讀書的朋友成立一個讀書社,充分利用我的藏書資源,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影響到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
」陳朝暉笑著說,臉上滿是期許。
繼承發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感受讀書的快樂,享受讀書的樂趣,讓這些藏書不止影響自己的家庭,更影響整個社會,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正能量——這就是陳朝暉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