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臨猗:清明節風俗,蒸子福蒸饅頭,上墳給老先人燒紙,講究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守忠:清明思故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日漸臨近,兒時清明蒸子福、吃雞蛋、跟上大人上墳踏青的記憶又一次浮現在眼前……

  家住臨猗坡上卓里鄉,清明上墳祭祖是民間傳統習俗,記得那時每到清明前幾天,母親就開始忙碌起來,先要準備好燒紙和票子,那時沒有像現在街頭巷尾到處都有賣的各種冥幣和紙紮,母親總是拿出幾張白紙,從抽屜底翻出每年僅用一次的那個木頭上刻著票子圖案的模子,讓我和妹在白紙上挨個按壓,按一下就一張冥幣,毎張都是一千元的面額,那時我常常在想:唉~,如果這要是真錢該有多好,可以買好多好多糧食,再也不用吃這干硬難咽的包穀面饃了……等紙上的墨跡幹了再用剪刀一張張剪開,按墳頭的多少分成幾份,母親則在旁邊剪上幾幅長長的紙幡,以供上墳所用。

  隨著清明的臨近,母親還要準備清明的上墳饃,頭天晚上先發好酵面,第二天再摻和一些生面,用棉被蓋住,等面發虛了就開始捏饃饃了。

清明上墳的饃不像平時吃的饃,一般有兩種:一種叫「子福饃」,饃里包著核桃,饃上還插著一個雞蛋;另一種叫「饅頭饃」,饅頭饃上則貼著母親用面精心捏的蓮花、燕子、小魚等圖案。

那時只知道,子福饃是上完墳後男人們吃的,饅頭是女人們吃的。

後來才知道,「子福」饃取其諧音「多子多福」,而「饅頭」饃則寓意宴宴加糧、事事如意,連連有餘,其用意都是期盼家族後代人丁興旺,子孫享福。


  其實,子福饃還真有一段歷史演譯:話說春秋時期,介子推追隨重耳,割股奉君,功莫大焉,但重耳當上晉文公之後,論功行賞卻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心中鬱悶,連夜背上母親,隱居到幾十里外的孤山。

重耳聽說後,心想「不封介子推不是忘本嗎」?於是趕忙給他封官晉爵,但介子推推辭不受。

後來晉文公發現不見介子推,派人尋找,找到綿山但是介子推心念已決,再不出山,為了逼迫其出山,晉文公派人將山林點燃,誰想介子推寧死不屈,最後被活活燒死。

後來為祭奠介子推,人們就製作了「子福」饃,也叫「子推」饃。

清明節到了,一大早母親先給我們上墳的每人煎一個荷包蛋,泡上一塊子福饃,吃完飯我們帶上紙錢、祭品(主要還是子福饃)一大家族上先去「官墳」祭祖,然後又分別去上「私墳」,每到一處,都是先掃墓,(清理墳頭的雜草、枯枝敗葉)給墳頭添上幾銑新土,壓上白紙,然後擺上祭品,焚燒紙錢,瞌頭祭拜,以寄託對已故親人的哀思之情。

  清明節又至,追宗祭祖日,遠方遊子紛紛回家上墳,緬懷先烈,正如現代詩人左河水在《清明日》一詩中所描寫的那樣: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

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