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大師張宗憲和他的生意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談起古董收藏家,只要稍微涉及古玩界的人們,大多都會聽說過一個名字,那就是—張宗憲。
張公宗憲,出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為羅伯特·張,江湖人稱蘿蔔張。
說起他的傳奇事跡,舉不勝舉,僅僅一些流傳出來的隻言片語就足以讓藏界為之掀起一股熱潮。
據說他曾給二流畫家作品以一流價格,在首次舉行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博得頭彩。
也曾聽說過他以1600多萬元競投,占據了北京翰海首場拍賣成交總額的一半天下。
許多年了,無論是在香港、倫敦、紐約,還是在北京、上海幾家大拍賣公司,只要是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的拍賣會,他常常是坐在第一排,手持第1號牌,頻繁競投……2016年匡時國際在香港的首場拍賣依舊是他競得一號拍品,並親自為當晚的拍賣敲響第一槌,他如果不是最大的買家,就可能是最大的賣家,因此,他被稱為舉足輕重的中國古董收藏家、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推動者之一。
他曾經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國際性拍賣公司落戶香港,使香港由中國古董的集散地成為了全世界文物與藝術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經盡力扶持中國大陸新生的拍賣公司蹣跚起步,飛速發展,為北京在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中與香港、倫敦、紐約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殺之功;他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價格推向高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使中國文物藝術品與西方文物藝術品有了比肩的條件……中國大陸的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復興只有十餘年,香港與台灣的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興盛只有數十年,中國文物與藝術品進入國際相關市場的高端區域也只有數十年……天空剛剛泛白,東方已然甦醒,張宗憲正是這晨曦中的一抹,但十分激越,十分亮堂。
張宗憲的生意經
說起他的生意經——首先要看得懂,然後要買得起,買得起還要賣得掉,賣不掉還要擺得起。
其中有對商機的捕捉、運用與推導,更有對大局與事業的自信,是商業智慧與文化自覺的對接與展開。
張宗憲先生說,他沒有正經上過學,雖然有家族遺傳的古董愛好與長輩傳授的古董知識,但也不足以應付涉獵廣泛、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董鑑別之業與經營之道,因此,他一生總在求索之中,永不停步。
他說,「我是多聽、多問、多買」。
多聽,就是廣泛收集信息;多問,就是四方求教學習;多買,就是多實踐、不怕交學費。
古董一行,無論中西,首先和主要的方面就是上手,自己不花錢,不牽扯到自己的心肝肺腑,上手就不會認真,思考就不會深入,打探的觸角就不會這樣四通八達。
到如今,張宗憲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了,還是子夜不眠,晨曦方寐。
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為了逃避戰火,遠走香港,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文物藝術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的從此繁榮。
正在做服裝生意的張宗憲適時撿起祖輩的產業,從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
1951年,他相繼開設了自己的古董店與首飾店。
說到自己的起步,張宗憲說,「我是憑靈感,憑智慧,憑記憶力」。
他的家人也說,沒有幾個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覆捉摸」。
據張宗憲說,他的生意有一個轉變過程,開始,他是行商,左手進來右手出去。
後來,他是坐商,今天進來明天出去。
然後,他是古董商兼收藏家,高舉高打,高進高去。
這些年,他是收藏家兼古董商,以學術帶商業,以品牌推商品。
1993年,佳士得公司主辦的「張宗憲中國陶瓷收藏精品展」在倫敦舉行,所藏中國古董、特別是明清官窯瓷器之完美程度令人嘆服。
2002年,蘇富比公司為他主辦「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那些他以天價收藏的作品價值在短短几年內的攀升令人咋舌。
張宗憲的收藏之道
「好的藝術品,價低的時候只要壓得住,一定會再高的,等個五年十年後總會漲,因為好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少。
東西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賣出去的,你要藏個五年,等人家都忘記了,到時出來價錢就會比較高,今天買了就在等漲價是不行的。
如果買賣間隔太短,這個市場也就差不多到頭了。
」這就是張宗憲的收藏之道。
張宗憲對於中國文物情有獨鍾,而他對於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開拓與發展所做出的奉獻可以說是巨大的。
時至今日,張宗憲先生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2007年11月30日,首屆北京·中國國際文物博覽會組委會邀請了中國瓷器和近現代書畫收藏大家張宗憲前來北京座談。
張宗憲不僅是一位在中國文物收藏界和拍賣界聲譽極高的大家,也是第一個邁入國際拍賣會上的香港人。
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還推廣了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市場的拓展,為香港市場創造了一個個高潮,是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之一。
文章參考:文化中國-中國網「香港收藏家張宗憲(組圖)」,搜狐公眾平台「張宗憲中國藝術品頂級收藏家」,中國經濟網「2.06億!匡時香港首拍收槌 正式紮根香港市場」,文章由永思藝訊整編而成,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