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第三篇:儒法之爭——家庭與國家之爭,大與小之爭

文章推薦指數: 72 %
投票人數:11人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噴友(不喜歡可以噴的朋友,但是請文明用語),昨天有講到三代或者說西周的國人的思想是什麼樣,再後面的發展就不得不說到最後幫助秦國得到天下的法家的思想。

上期有說道,儒家崇尚的是一種家族或者宗族一個小團體內的思想,是一種有附庸或者隸屬關係的,就是我只服從或者聽從我這個小集體的利益或者目標,孔子的弟子子思層級說過:「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就是我寧願因為父親而得罪王上或者皇上。

因為在儒家的思想裡面父就是小的團體的主人,這就特別像歐洲中世紀的思想: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

孟子:「人各親其親,長其長,則天下平」,就是在儒家的思想里每個人只要遵從我的小團體的長幼尊卑的秩序,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

上一篇還有說到,在儒家的思想裡面,卑對尊的尊重和服從是靠尊對卑的恩惠或者保護得來的,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你的權利和責任是共存的,你只有履行你的責任,才有對應的權利。

那反過來講如果為尊者沒有履行自己的責任,那儒家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孟子:「若君不君,則臣不臣」,意思是說,如果為君的統治者,沒有為君的樣子,那麼我們做臣子的也沒必要有做臣子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家庭里裡面經常講的:做長輩的要有做長輩的樣子,才能收到後輩的尊重,是一樣的道理。

儒家有云:撫我澤後,虐我則仇。

就是如果我的主人對我好,那我就對她好,如果對我不好,那我就要當做仇人對待他,要推翻他。

或者換別的主人來侍奉。

法家的思想則剛好相反,他們為了能夠進行中央集權,能夠更好的統治下面的階級,要求做臣民的無條件的支持君主,韓非子(就是那個著名的口吃)曾說過:「君雖不肖,臣不敢悖也」,以及後來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都是法家的思想,臣子要無條件的忠於君上。

韓非子

而且法家另一個和儒家相對的思想是,作為臣子應該首先要忠於皇上,然後才能忠於自己的家庭或者長輩。

韓非子還曾經嘲笑孔子的講一個故事;說一個魯國的士兵,參加了三次戰爭,每次都在戰場上貪生怕死的躲起來,孔子就問他為什麼啊?士兵說:我是家裡的獨子,父親告訴我要為他盡孝,然後孔子說這個士兵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然後向魯王舉薦他。

當然這是指一個學派之間相互攻擊的說辭啊!然後韓非子說:關東六國打不過秦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

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是經過董仲舒改造之後的,跟開始的儒家的思想不一樣的,這個以後我會專門說一篇,因為這個說來話長了!

董仲舒

兩種思想孰優孰劣我們不去做評判,但是一個成熟的體質或者思想總是要經過很多年的試探和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另外一個非常有名的學派是墨家,明天我們來講一下,儒墨之爭!謝謝大家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編,不喜歡的朋友希望可以留言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我是大家的噴友,會飛的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禮樂、法治

周天子(前1110—前1061年)分封天下,諸侯林立,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旦制禮作樂,維護宗法制度與其中心統治地位。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前770—前403年;與戰國,前403—前221年,兩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