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遼寧美女瓜子臉櫻桃小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年我省14處重要考古發現昨日公布
5000年前美女瓜子臉、櫻桃小口
2000多年前瀋陽「中心城區」在渾南
半拉山墓地:石人像
冮官窯:瓷匜(yí,洗手的用具) 本組圖片由省考古所供圖
-核心提示: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首次發現的先人頭像,告訴你5000年前的人們追求怎樣的美;瀋陽市渾南區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附近青樁子城址的發掘,告訴你在2000多年前瀋陽地區已經有「土著居民」。
昨日,省考古所舉行2016年度遼寧省考古業務匯報會,同時公布了我省2016年14處重要考古發現。
-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
首次發現腦後頭髮披散紅山文化頭像
一石雕人頭像「地包天」
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先人長什麼樣?
從2016年對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石人頭像、陶人頭像,或許可以做一些猜想。
這處墓地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半拉山的頂部,是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墓地,年代為距今5305~5045年。
發現玉器140餘件
單體冢內發現紅山玉器最多
所謂積石冢,是紅山文化埋葬制度,建在山丘的頂部,砌出石棺墓再壘砌石塊,有山陵之感,兼具祭祀功能,考古界將其命名為「積石冢」。
2009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座被盜的紅山文化墓地,於是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通過三年發掘,共清理墓葬78座、祭壇1座、祭祀坑29座,出土遺物共計200餘件,其中玉器140餘件。
在一座冢內發現墓葬78座,是單體冢內發現墓葬最多的;冢內墓葬中共發現玉器140餘件,是單體冢內發現紅山玉器最多的;共發現陶石人頭像10餘件,對研究紅山文化的葬俗以及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發現一座祭壇
擺放泥質紅陶彩繪筒形器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考古發掘發現,該墓地除埋葬功能外,還兼具祭祀功能。
特別是晚期,功能分區明顯,南部為墓葬區,北部為祭祀區,而在中間還首次發現了一座祭壇。
據介紹,這座祭壇遺蹟是整個墓地的最高點,由祭壇、壇上建築址及祭品群組成。
祭壇是利用石塊圍砌而成的一座近長方形的黃土台,東西長約13.6米、南北寬約11.5米。
壇牆石未開槽直接放置在土冢上,保存較差,大部分缺失。
祭壇上的建築址,位於祭壇西部,在這裡發現有7個柱洞,分三排排列呈長方形,在中排兩個柱洞底部各發現一塊柱礎石。
而祭品群主要包括緊靠壇牆外側成排擺放的泥質紅陶的彩繪筒形器、器座和塔形器等,此外,還出土了少量的石人頭像、陶人頭像和零散的玉器等。
石雕人頭像有「地包天」特徵
在此前發現的紅山文化陶、石人像,存世量少,保存差。
在本次發掘中,出土了十餘件紅山文化時期先人頭像,不僅雕刻精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的樣貌。
其中,有一件陶人頭像,有猜測為女性,面貌清秀俊美,長著瓜子臉,高鼻樑,櫻桃小口,頭頂有盤繞髮髻,從上至下呈三個環形,腦後有頭髮披散,這也是首次發現類似樣貌的紅山文化先人頭像,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
此外,另一個石雕人頭像,面部顯得比較誇張,雙眼突出、高鼻樑、下頜骨突出,呈現出類似「地包天」的面部特徵,並且帶有上身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人類特徵。
-瀋陽青樁子城址
戰國時期瀋陽中心區在哪?
在如今渾南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附近
瀋陽的建城史鎖定在2300年前,但源頭在哪裡?解開這個問題的鑰匙,就在位於渾南區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附近地區。
2016年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瀋陽青樁子城址進行了發掘,從某種程度上證明這裡可能是2300年前瀋陽地區的中心地帶。
據專家介紹,目前該城址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發掘出土的遺蹟有房址、窖藏、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蹟多為秦漢時期遺存,成為瀋陽2300年建城史的活標本。
用於軍事防禦的障城
推測城內有高大衙署
根據考古發掘,該城址始建年代是戰國時期,約2000年前,也是能確定的瀋陽最早的城址之一。
從出土的數量眾多的各種兵器來看,這座城的軍事用途要多一些。
據介紹,青樁子城址是戰國燕秦漢長城沿線的障城,主要用於防禦的用途。
歷史上,瀋陽地區歸屬燕國的遼東郡管轄,與已知的侯城(西漢時期,瀋陽稱為「侯城」,侯城遺址在瀋陽故宮北牆外)相比,這座城的規模更大,城牆邊長在300多米。
因為其地理位置更優越,位於山區與平原接合部,扼守渾河交通要衝,時間上跟侯城相似,或者比侯城更早一些。
此外,從出土的長度50厘米左右的房屋板瓦推測,城內應該有過大型建築,而這種建築多見於衙署使用。
此外,推測城內也應該有民宅建築等,但目前尚無民宅、城門的考古發現。
從戰國到漢代
這裡始終有人居住
考古發現,在青樁子城址,附近有大量漢代至魏晉時代墓葬,成片分布,數量眾多。
也說明青樁子城址延續時間較長,上啟青銅時代,歷戰國、秦代,下至漢代。
另外從出土的情況看,在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陶幣,主要用於祭祀用途。
其中,既有戰國燕「明化」,也有秦代和漢代「半兩」、漢代「五銖」等錢幣。
據介紹,以前瀋陽曾出土過「明刀」,此次出土的「明化」要更晚些,是戰國末年燕國所鑄錢幣,這也從一定意義上確定了這處城址的年代。
秦統一六國後,統一貨幣,使用秦「半兩」,而「五銖」是漢武帝時期使用的貨幣。
因此,從戰國到漢代,青樁子城址處一直有人居住,可能主要也是軍事防禦用途。
中原文化之前
瀋陽本地已有原住民
不過,青樁子城址告訴我們的,可能會上啟到青銅時代。
因為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件石器,是曲刃青銅短劍劍柄上的枕狀加重器。
這件文物的發現,證明了在燕國人從中原地區來到瀋陽之前,這裡已經有「土著」居住。
眾所周知,瀋陽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短劍,此次發現的加重器,就是這種青銅短劍的一部分。
因為這種劍的劍柄比較輕,於是有了這種嵌入青銅中的配重物,這是專屬於瀋陽本地的文化特徵,也說明,在戰國燕國人帶來中原文化之前,瀋陽本地已經有原住民,並且產生了文明。
外來文明與本地文明這兩種勢力之間或許有過碰撞,以和平或者武力的方式,但很快中原文明普及開來。
此外,專家也推測,位於青樁子地區的瀋陽原住民部落,應該與鄭家窪子的部落群有過一定程度的接觸。
-康平張家窯林場遼墓群
一顆疑似兒童牙齒
或是千年前契丹貴族少年遺骸
康平張家窯林場遼墓群,此前曾經發現過一座身穿銀絲網服、頭戴鎏金銅面具的契丹貴族墓葬。
2016年,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周邊的柳條通墓群進行勘探和發掘,勘探面積2.7萬平方米,發掘石室和石壙墓葬共6座,清理出土鸞鶴紋銅鏡、綠釉雞冠壺、蓮瓣紋白瓷碗等隨葬器物14件,時代大體在遼代中晚期,距今近1000年。
跟以往發現的墓葬不同的是,該處墓葬群的6座墓,成對分布,分成三組。
其中一組墓室更大,約3米見方,墓道更長,並有甬道,由石片砌築,比另外兩組的等級稍高。
另一組兩座墓中,其中一座規模較小,並且沒有棺槨,是石壙墓。
所謂石壙墓,就是直接在地上挖出墓的四邊,將屍體直接放進去。
因為該墓較淺,當考古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墓葬已經不同程度被盜,而這座墓的損毀最為嚴重,考古人員只在墓中發現了一顆疑似兒童的牙齒。
因此,有推測該墓所葬為兒童,而與之成對的另一座墓,則不排除為其母親或其他至親。
但因為墓中屍骨不完整,因此無法確定是否為合葬墓等。
「這種墓群的排列關係比較獨特,因此也懷疑有可能是家族墓地。
考慮到2015年考古發現的遼代貴族墓位於該區域最高的山上,同時墓群附近有遼代聚落遺址,也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區,因此猜測當時生活在這裡的應該是契丹民族的一個族群。
」相關考古人士介紹。
據悉,目前契丹貴族墓正在進行實驗室考古,在密封狀態下對出土的絲織品等進行實驗研究,而疑似兒童牙齒下一步將進行年齡測定。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調查
發現致遠艦大副所用單筒望遠鏡
2016年9月-10月,「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清理出沉艦的舭龍骨,確認沉艦的埋藏深度、分布範圍及整體保存狀況。
經確認,「丹東一號」(致遠艦)沉艦殘長約61米,最寬處11.5米,艦體保留的高度僅存2.5米(完整高度在8米左右),由於海戰創傷和後期破壞,艦體損毀嚴重,但仍可確認出殘損的水密隔艙、鍋爐、穹甲板等部位。
同時,考古人員發現了致遠艦大副陳金揆所用單筒望遠鏡等重要文物。
至此,「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順利結束。
水下考古「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成果是我國水下考古史上的一項標誌性成果,開啟了近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的新篇章,為甲午海戰史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阜新高林台城址
遼寧第一處發掘的漢長城沿線堡城
阜新高林台城址內包含有戰國、漢、唐三個時期的遺存。
在城址南門發現了兩側對稱分布的排叉柱、柱礎石及將軍石,確認城門為靠夯土牆及排叉柱支撐的大過梁式建築。
這是東北地區目前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土木結構的城門建築。
高林台城址是遼寧地區第一處發掘的漢長城沿線堡城,其對研究漢代長城沿線堡城的建築布局、規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城內唐代遺存的發現,擴大了此類遺存在遼寧地區的分布範圍,為研究唐代對東北地區的經略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喀左土城子遺址
建立跨越數千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喀左土城子遺址發掘面積900平方米,發現房址9座、陶窯1座,石築窯穴1座、地面灶10餘個、灰坑近200個。
房址多為圓形的地面建築,土坯壘砌牆體。
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2016年調查面積71平方公里,建立了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十二台營子文化、戰國秦漢至遼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西豐河邊、城山遺址
填補西豐兩個時代文化「空白」
河邊遺址清理灰溝4條、灰坑1個,發現完整及可復原的陶、石質遺物90餘件。
城山遺址發掘區位於土城北牆外,面積950平方米,已發現土築牆體1段、灰坑31個、灰溝1條,以及散亂的石頭遺蹟數處,其中1處疑似房址。
通過出土遺物可辨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早期(商末周初至兩周之際)、戰國晚期至漢初(涼泉類型)、魏晉隋唐時期(高句麗遺存)等四期遺存。
填補了西豐地區新石器時代和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空白」。
-桓仁小北旺墓群
對探尋高句麗文化起源有重要意義
小北旺積石墓群的發掘共清理積石墓5座,其中兩座為大石板鋪底積石墓,一座為石蓋石棺積石墓、一座為鑿岩為壙積石墓,另一座被破壞嚴重,形制不詳。
共出土鐵刀、鐵鏃、青銅劍尖、陶器、管狀石串飾、石鏃等各類遺物100餘件。
桓仁地區是高句麗建國之地,五女山山城及下古城子城址為高句麗建國初期的都城。
小北旺墓地的發現與發掘,對了解高句麗文化早期形態及探尋高句麗文化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
-遼陽苗圃墓地
一窺戰國時期遼東郡手工業特色
遼陽苗圃墓地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7座,大多破壞嚴重,其中保存狀況良好的4座,均為石室墓;餘下的13座,砌築墓葬的石材所剩無幾,僅存少量隨葬器物殘片、部分人骨及勾縫白灰痕跡。
根據出土遺物組合、墓葬形制初步判斷,該墓地的年代為東漢晚期至魏晉。
此外還有戰國中晚期窯址和金代窯址。
對於了解戰國時期遼東郡的手工業發展及特色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
-蓋州青石嶺山城
發現大型建築址等高句麗時期遺蹟
目前發掘的二號建築址為東西向、坐南朝北,發現灰坑、沖溝、疑似房址和石築牆體等遺蹟。
此外,在朱甸水庫南側進行了初步鑽探,鑽探面積2萬多平方米,發現疑似夯土遺蹟、灰坑及2座陶窯。
本年度對青石嶺山城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共發現了陶器、瓦件、石器、鐵器、青銅印章等高句麗時期遺物,以及大型建築址、高大的夯土牆等高句麗時期的遺蹟。
-燈塔燕州城山城
金代人在城內有較長時間活動
2016年發掘面積約2500平方米。
發現和清理了豐富的高句麗時期、遼金時期遺存。
考古發現包括,高句麗時期遺蹟,出土遺物有蓮花紋瓦當、板瓦和陶器口沿標本等。
遼代遺蹟包括房址2座、建築址1座。
金代遺蹟包括門道1處、房址31座、建築址1座、灰坑22個。
房址均為圓角長方形,發現有炕、煙道和灶。
保存較好的房址保存有一段牆體。
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高句麗時期大型建築址,建築用瓦,說明該建築址等級較高。
此外,城內金代遺蹟豐富,說明金代人在燕州城山城內有較長時間穩定的活動。
-北鎮洪家街遼代墓地
出土隨葬品有瑪瑙器、蜜蠟製品等
2014年11月,文物部門發現該地有古墓葬被盜。
經批准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由於該墓早期被盜,隨葬品散落,發現有木槨及棺床小帳構件,推測該墓內壁有用長條形柏木方構築的八角形木槨,木槨內放置棺床小帳。
人骨及隨葬品破壞較嚴重。
出土隨葬品有陶制建築構件、瓷器、金屬器、木器、玉石器、瑪瑙器、玻璃器、蜜蠟製品、水晶串飾及墓誌蓋殘塊等。
確定洪家街遼墓為遼代晚期較高等級的貴族墓葬。
-遼陽冮官屯窯址
推測為中國東北陶瓷手工業源頭
遼陽冮官屯窯遺址地處太子河南岸,是一處分布數百平方公里、始於遼並沿用至元明清的窯址群。
2016年發掘發現窯爐11座,小型房址8座、大型房址1座、高台建築基址1處、灰坑200餘個,出土各類瓷器、鐵器、骨器、銅錢等遺物近萬件。
從發掘的初步成果來看,冮官屯窯址是目前東北地區唯一一處保存較好的大型手工工廠遺存,推測為中國東北陶瓷手工業發展傳播的源頭。
-遼寧明清海防遺址
發現明代海防遺址點32處
遼寧明清海防遺址調查區域主要是大連市甘井子區、旅順口區、中山區、沙河口區、西崗區及金州區。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屬於明代的海防遺址點32處。
發現清代的海防遺址點72處,其中水師營碼頭舊址1處、城址及兵營址(含練兵場)9座、堡壘6座、炮台23座、彈藥庫1座、船塢廠及其相關設施7處、燈塔1座、防禦性工事及戰場遺蹟15處及其他相關遺址9處。
華商晨報記者 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