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家村遺址發掘突破 柳州首次發現史前人類祭祀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蘭家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全景。

圖片由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提供

考古工作人員在蘭家村遺址考古探方內小心發掘。

圖片由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提供

蘭家村遺址發現的史前祭祀坑,坑底埋著一塊可能具有特殊含義的「石碑」。

圖片由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提供

廣西新聞網記者 謝永輝

柳州自古就是人類宜居之地。

自上世紀50年代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現白蓮洞遺址以來,柳州市到目前為止已發現30多處大大小小、類型不一的史前文化遺址。

近日,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完成了對蘭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新成果。

這也是柳州市自行組織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文物保護行動。

遺址身處工地內

蘭家村遺址位於柳州市城中區靜蘭村蘭家屯東南約200米的柳江河西岸一級台地上。

上世紀70年代,該遺址由柳州市文物工作者發現。

1979年,柳州市博物館在自治區博物館的協助下,對該遺址進行調查並試掘。

遺址分3層,出土文化遺物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石斧、石錛、石鑿、穿孔石器、礪石及半成品等,同時還出土陶片近千件。

200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第二次小規模考古發掘,出土了石斧、石錛、陶片等文物。

儘管已有兩次發掘,但都不是徹底發掘,地下仍埋有不少文物。

去年9月,白蓮洞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柳州市野外史前遺址安全巡查時,發現蘭家村遺址已身處建築工地範圍之內。

除了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碑周邊的區域,其他地方都堆滿了施工產生的填土。

據了解,此處工地是柳州市龍建投資發展公司開發的「蓮花山莊」項目。

因擔心蘭家村遺址遭到破壞,白蓮洞博物館決定對遺址實施搶救性考古發掘。

經協商,龍建公司支持對蘭家村遺址地下文物進行保護,並將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經費列入項目經費。

去年12月28日,白蓮洞博物館組織考古人員開始對蘭家村遺址考古勘探。

為確定發掘區域,考古人員憑藉打探洞的方式,通過地下土壤的顏色、質地來判斷是否有人類生存的跡象。

本次考古勘探面積為4000平方米,考古人員確定的發掘面積為400平方米。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考古人員基本完成對蘭家村遺址的考古勘探,對遺址地下文物的分布狀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隨後,考古人員在遺址保護標識碑東側和西側分別布置了6個和10個考古探方,從上而下逐層清理挖掘。

考古探方的規格是5米×5米,中間留有1米寬的隔梁,實際發掘的面積只有4米×4米。

隔梁用於考古人員行走和觀察,便於控制各個探方下挖的地層。

不過,如果剛好碰上隔梁的位置發現重要文物,就只能臨時將隔梁挖掉。

這次的考古發掘當中,就碰到了幾次這樣的情形。

首次發現祭祀坑

只聽「咚咚」兩聲,工人的鋤頭挖在一處土地上,竟被反彈了起來。

此處的土質很硬、很乾燥,顏色也與周邊的土不太一樣。

「這裡一定有古怪,要小心挖。

」考古人員提醒。

果然,再往下挖就發現了火燒過的痕跡,除了有紅燒土,還有灰燼、碳粒等物,應該是原來挖了坑燒火,再填起來經過壓實處理。

這個會不會是史前人類燒火的灶呢?當時曾有人猜測。

不過,隨著這個坑的全貌漸漸顯露,大家否定了之前的想法。

因為坑正處在隔梁位置,考古人員只好把這處隔梁也挖掉,整體還原了坑。

最後,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接近圓形的坑,直徑約為1.2米,深0.86米。

最讓大家吃驚的是,在坑的底部端端正正擺放著一塊梯形石板。

石板是青色砂岩,表面較光滑,上邊長16.5厘米,下邊長27厘米,高25厘米,厚7厘米。

經過仔細研究,這塊石板並非天然之物,而是經過了人類有意識的打磨處理。

同時,石板是呈42°角面向北面擺放,似乎具有某種特殊含義。

專家仔細研究,並查閱了相關資料,初步推斷這應該是史前人類用於祭祀的坑穴。

吉林大學考古學副教授井中偉在《我國史前祭祀遺蹟初探》中介紹,史前祭祀常見的祭祀形式有地上、地面、地下和房屋祭祀四類。

此次蘭家村遺址發現的祭祀坑應屬於「坎」祭的形式,這也是柳州首次發現史前人類的祭祀坑。

據此推測,坑底所埋的石板有特定的方位和角度,且經過人工打磨,雖然沒有任何符號或文字,但很有可能是史前人類用於祭祀的石碑。

在隨後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又發現了兩個類似的祭祀坑,一個坑裡除了紅燒土、灰燼、碳粒外並無他物,另一個坑底同樣埋了一塊石頭,但並無人工痕跡。

考古人員對祭祀坑的紅燒土、碳粒等物採樣,進行碳14檢測後,就能知道精確年代,包括碳粒來自什麼材料也能分析清楚。

蘭家村遺址祭祀坑的發現,對探討柳州史前人類原始宗教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是柳州第一次發現跟史前原始宗教相關的文物,相關研究也實現了新的突破。

臨水而居便生活

此次發現的3個祭祀坑都在蘭家村遺址保護標識碑西側探方內。

在同一區域,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灶坑,這個坑遠比祭祀坑淺,坑內有很明顯的黑色碳粒物。

考古人員將灶坑整體取了出來,計劃將來按原貌展示。

同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圓形的房屋柱洞,這也為柳州首次發現。

房屋柱洞直徑約為10-15厘米,中間是黑灰色泥土,與周邊泥土顏色迥異。

由於挖掘面積有限,這一區域史前房屋布局尚不明晰。

在挖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石斧、石錛、石砧以及石器殘塊、石料等文物近百件。

這次出土的還有一個特殊的石器——研磨器,是一塊圓形的礪石,外形像包子,一面磨得比較平整。

考古人員介紹,人們將需要研磨的東西放在石板上,再手持研磨器用平整的一面來研磨,可用於穀物、種子脫殼,食物加工磨粉,也可用來磨製其他工具。

如果提取這個研磨器上的物質進行化驗,還可以知道當初曾用來研磨過什麼東西。

通過分析現場文化形態,考古人員推測蘭家村遺址所處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6000年。

遺址西側探方區域應該為人類居住和祭祀區,東側探方區域則為石器加工區。

「臨江而居便於採集飲水,也能就近捕捉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作為食物,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白蓮洞博物館副館長閆少朋介紹。

儘管這次在蘭家村遺址並未發現動物骨骼,還是可以想像史前人類在柳江邊上磨製石器、下水抓魚蝦的情景,相信螺螄也是他們捕撈的食物之一。

在白蓮洞遺址、龍潭公園內的鯉魚嘴遺址中,除人類吃後遺棄的動物骨骼外,惟有螺螄殼堆積的數量是最多的。

由此看來,柳州人嘬螺螄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用碳14測定,鯉魚嘴遺址螺螄殼的年代最早距今21000年。

史前遺址今安在

除了眾所周知的柳江人遺址、白蓮洞遺址、鯉魚嘴遺址,通過摸底調查,柳州市區範圍內的史前人類遺址已發現30餘處。

可見,柳州的古人類活動極為活躍。

經過第三次文物普查,進入柳州市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已有17處。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些史前遺址主要分布在柳江邊、都樂河流域等離水近的地方,像蘭家村遺址、響水遺址、鹿谷嶺遺址等,就是典型的柳江沿岸遺址。

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都樂河流域的石灰岩山洞中發現了大佛洞、醉客岩、雙洞、穿洞、白岩洞、可怨洞、社王洞、仙佛洞等多處史前遺址,從其居住形式來看,年代應早於蘭家村遺址。

「普查過程中,我們有洞就去鑽……」閆少朋說,因為現代人類活動的破壞性,越是荒郊野外、人跡罕至的岩洞,越有可能發現史前遺址。

工作人員隨身需要攜帶「三寶」:鐮刀、燈光和照相機。

鐮刀用來開路,燈光可以觀察洞內的情況,照相機則用於拍照取證。

不過,再荒蕪的去處,還是避免不了人類的活動。

比如,文物工作者在可怨洞中發現了大量史前人類遺留的螺螄殼,但是洞裡卻有人擺放了先人的「金壇」;仙佛洞同樣堆積了很多螺螄殼,不過螺螄殼上有人建造了一尊佛像,一度將這裡變成了燒香拜佛之地。

據了解,對於這些史前文化遺址的發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因課題研究採取的主動性發掘,還有一種就是因城市建設使遺址有可能遭破壞而採取的搶救性發掘。

除此以外,通常都是讓各遺址按其原來的自然形態保存。

這次的蘭家村遺址就屬於搶救性發掘。

發掘工作結束後,文物部門在分析研究出土文物的同時,也對遺址原址進行保護,要求開發商回填發掘區域後,在遺址保護範圍內不能建任何建築。

今後如果有條件,還可能進行更大規模的發掘。

此前,柳江人遺址、白蓮洞遺址、鯉魚嘴遺址都進行過徹底發掘。

除蘭家村遺址外,鹿谷嶺遺址、響水遺址等也曾進行過發掘。

因周邊環境問題,白蓮洞博物館計劃今年內對響水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帽合山遺址,因其所在岩洞當年曾被用作「飛虎隊」的臨時指揮所,原來洞裡的螺螄殼等史前文物都被鏟掉了。

普查時,工作人員在洞壁上發現了少量的螺螄殼,至於原來鏟掉的文物去處,還有待進一步搜尋。

閆少朋表示,除了靠文物部門,廣大市民也要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一旦發現史前遺址,應在第一時間報告文物部門,共同來保護這些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目前,白蓮洞博物館還在申報古人類研究課題,計劃對柳州的古人類展開系統研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西德安縣發現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

新華社南昌12月1日電(記者余賢紅)江西省德安縣文物部門近日在該縣高塘鄉高塘村發現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經初步勘察發現,地表下即為遺址文化層,最深處為2.5米。目前,考古人員正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

洛陽再發現一處小型西周祭祀遺址

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繼去年5月發現一處大型西周祭祀遺址後,考古人員日前在洛陽瀍河區再發現一處小型西周祭祀遺址,這為尋找西周洛邑城遺址增添了新線索。據悉,這處遺址是考古人員在配合洛陽瀍河區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