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原來古人是這樣放炮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爆竹聲中一歲除」。

大年三十,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中國民間有放鞭炮的習俗。

特別是初交子時,無論城鄉爆竹焰火震地映天。

那麼,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呢?  

關於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

《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

」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

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裡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

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

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制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

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更為流行,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

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

過年,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布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