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真的千年不銹?還十分鋒利,這是怎麼做到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於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1965年在湖北武漢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經2400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此劍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一把古劍千年不銹,依然寒氣逼人!

這把劍的製作十分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

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

越王勾踐青銅劍,寒光逼人,堅韌而鋒利,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

它為何如此鋒利?又為何能千年不銹?

這把劍一直是把名星劍,倍受世人關注,最早收藏在荊州博物館後進入湖北博物館。

此劍工藝複雜凝結著古代工匠的智慧。

神秘的劍柄同心圓紋理如車床加工,現已經解迷:是用梳形圓規刻劃模具所得。

關鍵的問題是何以千年不銹? 專家研究此劍發現劍身鍍了一層膜,隔絕空氣避免了金屬氧化。

這層膜是一層非金屬的晶體物質一直困擾多年。

產生了各種爭論和猜測。

之後被發現是鉻鹽氧化處理技術,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

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

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量高,不但增加了寶劍的硬度,也使得寶劍異常鋒利。

雖然是同一把寶劍,可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金屬配比,這要求金屬器物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器物複合成一體,專業術語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實在令人驚嘆。

複合劍的脊部含銅較多,因此呈現出黃色;刃部含錫較多,因此泛出白色。

在陽光下,劍脊和劍刃閃爍著不同的兩種光芒,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稱為「兩色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寶劍千年不腐之謎——越王勾踐青銅劍

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外星製造……千年寶劍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今天小小白就來給大家一 一解惑。01美國人曾經評選過世界五大著名刀劍,越王勾踐劍打敗了山下奉文軍刀、七支...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麼?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

越王勾踐的這把「天下第一劍」 千年不銹

提起勾踐,比「臥薪嘗膽」更有名、同樣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還有一把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是春秋晚期越國製造的青銅器,劍長55.7厘...

揭秘: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千古不銹之謎

1984年的一天,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貴賓室里,聚集了文物考古和冶金方面的許多專家,他們正在看一個有意義的試驗:桌上平鋪著一疊紙,足有二十來層,有人小心翼翼地從包裝盒中取出一柄2500多年前的青銅...

青銅時代的最精美作品——越王勾踐劍

春秋時代,吳越地處江南水鄉,山地丘陵多,地理位置決定了適合短兵器使用,因此刀劍製造業相對先進。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之一干將是吳國人,打造了「干將」、「莫邪」二劍;另一個最有名的鑄劍師歐冶子是越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