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遺址雙體陶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西藏博物館2014年曾舉行觀眾最喜愛的文物評選活動,從館藏數萬件藏品中選取了「十大精品文物」,這十件文物分屬於各個歷史時期,新石器時代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是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精品文物。
該器物外形由兩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連接而成,所以命名為「雙體陶罐」。
據西藏博物館資料介紹,雙體陶罐口徑11.3cm,底徑8.4cm,高19cm,質地為夾砂黃陶。
口呈喇叭狀,直頸,腹部為相連的袋狀雙體,肩頸部有一對孔鈕用於穿繫繩索。
陶罐的表面紋飾精美,使用了刻劃紋和朱墨兩色彩繪裝飾。
陶罐的雙體有多種紋飾,一體為雙勾菱形紋,在菱形紋內外都施彩;一體為雙勾三角折線紋,只在折線紋外施彩,在頸部和肩部還飾有帶紋。
器物造型飽滿優美,構思巧妙,工藝嫻熟,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被譽為西藏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代表作。
雙體陶罐出土於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
卡若遺址是西藏首次發掘的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5000—4000年,占地10000多平方米,出土有石器、骨器、陶器、裝飾品等大量文物。
卡若遺址於1977年發現,1978年由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發掘,並發表了考古簡報,1979年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聯合進行第二次發掘。
《昌都卡若》於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童恩正在其執筆撰寫的第五章「結論」部分對出土材料進行了周密的分析論證,首次提出了「卡若文化」這一考古學文化概念。
卡若遺址出土的陶器(片)普遍來說製作工藝不高,器形不甚工整,不過裝飾紋飾頗為豐富。
在卡若遺址出土的陶器(片)中,雙體陶罐造型的器物也只有這一件。
專家認為,新石器時代人類生產水平低下,人們不大可能花費大量人力製造那些造型和工藝都較為複雜的非實用器,因而推測雙體陶罐絕非一件普通生活用具,很有可能是在當時氏族部落舉行重大慶典活動時使用的禮器。
卡若遺址的發掘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四川大學教授霍巍在《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會研究的新起點》(《中國藏學》2010年第3期)一文中回顧了卡若遺址的發現和發掘過程,梳理介紹了從發掘至今的30多年來學界圍繞該遺址和卡若文化研究中一系列重大問題,「昌都卡若遺址的科學考古發掘,是西藏歷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從此奠定了西藏原始社會研究新的起點,揭開了以真實可信的實物資料來重新『書寫』西藏遠古歷史的新的篇章」。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