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奇妙之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說,想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最好的去處是博物館。

既然大伙兒已經到了武漢,不參觀一下省博物館怎麼行呢?

位於武漢市東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

單從「一台一殿」「多台成組」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就能看出省博物館充滿了濃厚的古楚文化氣息。

迄今為止呢,省博物館的展廳面積,已經有一萬三千多平米,而館藏的文物,則達到了二十多萬件。

那這麼多的文物中,哪些是你不得不看的呢?接下來,小編就要向你推薦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了。

它們分別是:1987年出土於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精品之作越王勾踐劍;還有比北京猿人頭骨化石更早的鄖縣人頭骨化石,和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曾侯乙編鐘

提起編鐘,相信大伙兒都不會陌生,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嗎?還是先聽聽我的講解吧!曾侯乙編鐘是咱們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文物之一,全套編鐘包括了19件鈕鍾,45件甬鍾,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鐘,一共是65件。

這些鐘上都鑄有篆書銘文,它的內容能夠反映出戰國時期,我國樂律學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更讓人驚奇的是,出土時,這些編鐘還完整的懸掛在鍾架上,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曲都能演奏,且餘音繞樑,讓人驚嘆叫絕。

也因為這樣,它被人們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說完編鐘,咱們再來講講掛編鐘的鐘架。

這套鍾架是由245個構件組成的,設計特別的精巧,結構也很牢固,先進的是,這個鐘架還是可以拆卸的呢!雖然它承受著兩千多公斤重的全套編鐘,歷時兩千多年,但出土時,仍然像將士一樣矗立不倒。

這種質量,也足夠讓我們驚嘆了。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是1956年12月出土的,寶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直到現在,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見劍身上布滿的黑色暗紋。

聽到這兒,也許有朋友會質疑,出土這麼多文物,你怎麼就能確定它是勾踐使用的劍呢?來,我們仔細看一下劍格處,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銘文,上面寫著「越王鴆(zhèn)淺自乍用劍」。

「鴆淺」呢,指的就是勾踐,所以這八個字,其實是準確無誤的標明了用劍人的身份和名字。

聽說這把劍在出土時,是插在木質劍鞘里的,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

平時咱們只能在電視里看見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伙兒倒是可以一飽眼福了。

值得一提的是吳王夫差矛的出土地,和勾踐劍的出土地僅僅只有兩公里,所以,人們笑稱他們二人為生死冤家。

鄖縣人頭骨化石

1989年和1990年,考古學家先後在湖北鄖縣的兩個地方,發現了兩具人類頭骨化石,這一消息震驚世界。

此後,這裡迎來了世界各地的探秘者,他們試圖用更準確、更全面的觀點來闡釋這片土地下隱藏的神秘。

在鄖縣人展廳里,我們就能見到傳說中的鄖縣人Ⅰ號頭骨化石了,它可是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呢!為什麼這麼說呢,認真聽我講吧!鄖縣人Ⅰ號頭骨是當地博物館進行文物補查時意外發現的,它一出土,就引起世界範圍內遠古人類學術界的震動,並改寫了人類起源說的歷史。

在這之前,學術界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而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打破了「非洲一元說」,證明了亞洲也是人類的發源地。

怎麼樣,這鄖縣人頭骨化石意義很大吧,是不是無愧於鎮館之寶的頭銜呢!與第一具鄖縣人頭骨相比,第二具更為完整,根據頭骨的特徵,專家們確定它為直立人類型。

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相關信息,中法雙方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對鄖縣人Ⅱ號頭骨進行了復位、矯形及修復,還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修補。

青花四愛圖梅瓶

在這個展廳里,我們見識到了很多精緻的瓷器,那大伙兒現在看見的這個青花四愛圖梅瓶呢,就是博物館裡的另一件鎮館之寶了。

一聽名字,是不是覺得特彆拗口?沒關係,咱們弄清含義就好念了。

所謂四愛,指的就是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

這麼一說,是不是瞬間覺得名字通俗易懂了?青花四愛圖梅瓶有38.7厘米之高,瓶身肩部用了鳳穿牡丹來裝飾,瓶底則飾以仰覆蓮紋,不過最吸引大伙兒注意的,應該就是瓶腹繪製的那四張畫了。

整個瓶子釉色泛青,色彩清脆艷麗,是罕見的元青花精品。

當然,除了直奔這四大鎮館之寶外,其他各個展廳的展品也是很值得一看的。

因為湖北處在長江中游,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的疆域,所以博物館的日常展覽,具有非常明顯的古楚文化,和古代長江流域文明的特徵。

比如《鄖縣人》《屈家嶺》和《盤龍城》等展廳,就展示了與北方黃河文明不一樣的中國南方古代文明。

想要真正了解楚文化的血脈,就來湖北省博物館看看吧!

更多好玩旅遊地關注公眾平台:yilulelvyo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