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周年忌日讀沈從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目錄
1、杜駿飛:三十周年忌日讀沈從文
2、師生對話
3、人物生平
序:三十年前的今天,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下午,沈從文先生去世。
三十周年忌日讀沈從文
杜駿飛
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永遠不會老去,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
——-沈從文《沈從文家書》
杜駿飛讀記:
與詩相比,詩人是不重要的,何況,老了也還是詩人。
與詩相比,詩中人是超驗的,一旦登臨文字,便即永恆。
不安於當前事務,卻傾心於現世光色,對於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
——-沈從文《從文自傳》
杜駿飛讀記:
沈先生此語,寫的不很清楚。
按我理解,是說:世上的觀念,都很是可疑,只有生活,才大致可信;俗務,於心頭不系,成例,於信念不許,唯有理想,值得沉迷。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湘行散記》
杜駿飛讀記:
文字雖好,猶嫌不深。
要知人生真愛,與橋、於雲、於酒無關;又但凡得遇真人,什麼年齡都是最好年齡,如是為愛。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湘行散記》
杜駿飛讀記:
希臘雖然古老,卻洋溢著比現世更典範的現代精神。
希臘人讚許堅強的體魄,推崇獨立的精神,愛自由,愛生活,謳歌人性,喜歡音樂、詩歌、舞蹈、戲劇、哲學,如此等一切簡單又無用的東西。
沈從文在他幻想的神廟裡,發現著自我;且發現了只有依他本人的心念,才能真正理解他心中的自我。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
——-沈從文《致張兆和情書》
杜駿飛讀記:
意象幽玄甚美。
大約,每個人的人生,也就是匆匆走過一座橋吧。
只是,橋上有沒有綠葉紅花,橋下有什麼流水人家,人各不同而已。
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的人。
我看一切,卻並不把那個社會價值攙加進去,估定我的愛憎。
我不願向價錢上的多少來為百物作一個好壞批評,卻願意考察它在我官覺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沈從文《從文自傳》
杜駿飛讀記:
凡感性主義者,皆有更真切入微的人生。
更愛,更痛,更著相,自然,也更生動。
聰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習慣生活。
聰明人以為目前並不完全好,一切應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個理想。
愚蠢人對習慣完全滿意,安於習慣,保護習慣。——-沈從文《時間》
杜駿飛讀記:
他說的,不是指聰明人,是有夢想的藝術家。
夢想家永遠憂煩,永遠不安,又永遠有期盼。
為什麼要掙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處,用不著使力掙扎的。
我一定放棄任何抵抗願望。
一直向下沉。
不管它是帶鹹味的海水,還是帶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為止。
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沈從文《水雲》
杜駿飛讀記:
順應,其實也算是人生的因應:他只是經由隨波逐流的放棄,再有全身心的沉浸,讓自我鬆弛下來,以葆靈魂里的不驚不懼,一如沈從文自己。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的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沈從文談《邊城》
杜駿飛讀記:
這世界有多少小城,一座小城裡,又有多少不悖乎人性的人?茫茫世界,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加起來如恆河沙數,那就是你偶一留駐,便閱盡人間無數。
桃源上行,玉弓下行,往往白雲蒼狗,難免盡失痕跡。
只有人類的樸素感情,起自天地啟,終於天地合,如山海之大悲大喜,如宇宙之無邊無際,又豈是因愛而已。
師生對話
Q1:杜老師您好,今天是沈從文先生逝世30周年,沈從文先生曾這樣敘述自己的文學創作的主旨「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何看待沈從文先生的這一句話?
杜駿飛:
那一代文藝家鍾情的人生形式,便是希臘精神。
可惜,近世以來,所謂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云云,迄今還只是文學夢想而已。
Q2: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邊城》是一代名作,被無數讀者所喜愛。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文學創作也趨於快餐化,當「挖掘大IP」成為一種口號,我們如何再去尋求純凈美學的文學作品呢?還是說文學的商業化本就是是一種不可遏制的趨勢?
杜駿飛:
談沈從文還是限於文學為好吧,談什麼IP挖掘,殊不文學,又難免商人之唾餘。
讓地產商攀附沈從文,已然是錯了,何況是攀附「純凈」。
一定要開發什麼文化小城,便需有三分智慧、七分謙卑、十分文藝,外加十二分虔誠才好。
Q3:正是因為《邊城》一書的成功,讓鳳凰古城變成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而近幾年來鳳凰古城則因宰客以及門票收費等事件頻頻惹出風波,不僅僅是鳳凰,古鎮商業化,民俗小鎮泛濫化成為一種平常的現象,這種為了保留田園而驅逐田園的矛盾說明了什麼?又該如何去逆轉?
杜駿飛:
不說明什麼,那個童話之地,生逢一個俗不可耐的時代,如此而已。
讀者不用煩憂,且等在時間裡。
Q4:沈從文先生在1949年之後不再從事文學創作,轉而研究歷史文物方面,並撰寫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傳統文化學術專著,對此您有什麼樣的看法?
杜駿飛:
我又能有什麼看法呢?先生晚年所作,於學術不無貢獻,於文學只是苟活避世。
「邦無道,危行言孫。
」戰戰慄栗者,先生是自黔其面而已,能不痛惜!
Q5:當我們在紀念一些名人時,總是不免的要提起他們身上的一些緋聞,而不是他們的成就及作品本身,沈先生的緋聞在今天又被重談,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杜駿飛: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意緋聞者只見得緋聞。
文學話題至大,沈先生亦成古人,便有些情感往事,尊重便了,還論什麼緋聞。
人物生平
沈從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煥,湘西鳳凰縣人。
鳳凰城牆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是他兒時的樂園,給予他無窮的享受。
他與小夥伴在這裡游水嬉戲,也常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犯人的屍體。
這美與野蠻的奇異組合,都對沈從文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沈從文十五歲當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時間輾轉於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說、散文,大都與水有關。
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沈從文特殊的審美心理,轉化成他小說優美的詩意。
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的他,最終只能在北京大學旁聽,後來一邊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邊勤奮寫作。
在他生活最絕望的時候,曾寫信給郁達夫求助。
郁達夫登門看望了這位衣衫襤褸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並寫下激憤的《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1924年,沈從文迎來命運的轉機,他的作品陸續在《晨報》《語絲》《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
四年以後,當他遷居上海,與丁玲、胡也頻一起創辦《紅黑》雜誌時,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了。
隨著創作的漸入佳境地,他在社會上也漸漸有了令人羨慕的地位。
1930年後沈從文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作品多了起來。
沈從文讀過兩年私塾,正規教育僅是小學,他的知識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給他的。
到抗戰前,沈從文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0年7月張兆和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
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著心中的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已任。
他說,多數人願意仆伏在君王的腳下做奴隸,但他只願做張兆和的奴隸。
最終打動了張兆和,於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
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1934年沈從文完成小說《邊城》,《邊城》是沈從文「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他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打擊著沈從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
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
可以這麼說,一般人眼裡的是「前半生」的沈從文,而與古代服飾有關的是「後半生」的沈從文。
他後半生幾乎不再從事文學創作,轉而選擇進行文物研究。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萌發的。
沈從文對《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說明稿校樣進行了多次修改。
從1964年初開始,前後不到八個月時間,樣稿完成,本來以為1964年冬天就可以出版。
然而由於當時已經初見後來動盪的影子,對於文化出版尤其涉及這種古代部分的,自然被耽擱下來了。
1981年,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終於出版。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知乎)
- E N D ---
作者:杜駿飛,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首發於「杜課」(Dknju2016)